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自明朝中後期開始,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逐漸加深,不少西方國家也向明朝、清朝派遣使節。

在明朝的時候,西方國家還沒有那麼傲慢,但是等到清朝的時候,西方國家越來越在意禮儀問題。

其實說穿了就是要不要跪下磕頭的問題。

這個問題貫穿了清朝從入關到鴉片戰爭之前,不同國家對於磕頭問題也反應不同,咱們今天就來看看:

清朝和西方國家都是怎麼應對磕頭問題的?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1、二話不說就磕頭的荷蘭使者

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督約翰·馬綏克,派遣使臣彼得和雅克布等人出使清朝。

希望能跟清朝皇帝,達成在廣州或其他地方的商貿協議,以及協商下合作對抗鄭成功的問題。

荷蘭使者在抵達廣州後,受到藩王尚可喜與耿繼茂的熱情接待,雙方也初步達成在廣州貿易的意見。

隨後荷蘭使者北上前往北京,最終於1657年七月的時候抵達京師,並受到禮部等官員的接待。

根據荷蘭使者的記述,他們於8月22日的時候,被禮部官員邀請到禮部衙門,然後對他們進行禮儀培訓。

其實就是教他們面見皇帝時,務必跟清朝官員上朝時一樣,對順治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

“我們在那裡必須下跪三次,並低頭在地上叩頭三次。”(《荷使初訪中國記》)

而且荷蘭使者對這一大禮有詳細的記述。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按照禮部官員對他們的培訓,進入宮殿面見皇帝的時候,一旦聽到“叩見”的發音,那就是皇帝做好接受他們磕頭的準備了。

如果聽見“跪”的發音,那他們必須彎下膝蓋跪好;如果聽見“扣頭”的發音,就必須低頭朝地面磕三下;聽見“起”的發音,就表示他們可以整理衣服站起來了。

然後再迴圈以上動作,直到三次以後才算是完成,這就是三跪九叩的基本要求。

在行完大禮之後,聽到“歸”的發音,就可以離開磕頭的地方,站到兩邊聽皇帝訓話了。

荷蘭使者對三跪九叩的禮節並不反感,也沒有任何感覺是侮辱人格的地方,反而覺得是可以彰顯他們對清朝皇帝的順從。

因為只要能夠討得皇帝歡心,並在接下來的會談中籤訂商貿協議,就算是讓他們五體投地,荷蘭人也會二話不說的照辦。

“這是為了儲存在這裡的皇帝的威儀舉行的,外國使節每次都要如此致敬。”(《荷使初訪中國記》)

除了荷蘭使臣覺得磕頭沒有問題外,東印度公司高層對於磕頭也不排斥,甚至他們還鼓勵使者按照清朝要求辦事。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畢竟磕頭這些禮節都是小事。

能不能取得在清朝商貿的資格,以及取代鄭成功、葡萄牙人,壟斷中國大陸對日本和東南亞的貿易,能不能讓公司賺得盆滿缽滿,才是他們真正需要考慮的大事。

“在古殿前按規矩三叩頭、九鞠躬,以表示對皇帝的忠誠與敬仰之心,是人們在覲見皇帝之前,必須經過的一番儀式。”(《荷蘭人在福爾摩沙》)

但是跟荷蘭人一起出使清朝的,還有來自沙俄的一隊使者,也是想跟清朝方面進行商貿。

只不過這群羅剎有點倔強,不管禮部官員怎麼勸導他們,就是不願意給順治跪下磕頭。

結果就是沒有見到順治的面,就被強制驅除出境了。

“不願按照這個國家的律令,在皇帝的聖旨前進行下跪、磕頭,所以不得不離開這個國家。”(《荷使初訪中國記》)

得知因為這點屁大的事談判破裂後,荷蘭使者忍不住嘲笑這群羅剎腦袋不靈光,怕不是在西伯利亞把腦袋凍傻了吧?

這尊嚴還能比賺錢重要嗎?

“有些人就是那麼高傲,使他們為了保持那種自以為是的尊嚴,而不得不付出重大的代價。”(《荷使初訪中國記》)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此後無論是康熙年間還是其他皇帝在位期間,荷蘭使者的表現都堪稱乖寶寶,在三跪九叩這個環節從不含糊。

2、願意有條件下跪的羅剎使者

在順治年間因為三跪九叩的問題,沙俄使者跟清朝官方鬧掰了,然後被荷蘭使者看了笑話。

然後在康熙年間,尤其是雅克薩之戰後,沙俄與清朝的官方溝通並沒有斷絕,沙俄在康熙後期還多次派遣使者出訪。

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時候,沙皇彼得大帝派遣伊斯梅洛夫伯爵出使清朝,希望能跟康熙帝建立兩國之間的密切交往。

“信中透露的意思是,沙皇渴望加強迄今為止,已與皇帝建立的兩國之間的良好默契。”(《清廷十三年》)

梅洛夫的使命就是把這封國書,親自遞交給皇帝過目並得到答覆,最好能簽訂一個相關的“俄中條約”。

那既然要面見康熙帝的話,三跪九叩的禮儀問題自然繞不過去,然後梅洛夫就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當公使被要求向皇帝謝恩,也就是習慣上的跪拜時,他拒絕了。”(《清廷十三年》)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梅洛夫給出了拒絕理由也簡單。

“公使宣告說,他代表自己的皇帝,與中國(清朝)皇帝在級別上是平等的,他只能按照俄羅斯的習慣來完成覲見。”(《清廷十三年》)

康熙帝對於沙俄派人出使這件事,那是相當熱情和開心的,但對於使者不願下跪磕頭的事,自然也是一百個不樂意。

在讓禮部接待官員進行勸諭無效後,康熙帝只能表示這事沒辦法讓步,實在不行你哪來的還回哪吧!

“皇上讓我們(充當翻譯的義大利籍傳教士馬國賢)告訴公使:鑑於他在遞交沙皇國書之前,拒絕面見皇帝(下跪磕頭),陛下既不會接受信件,也不會接受沙皇送他的禮物,他最好還是回俄羅斯去。”(《清廷十三年》)

但是梅洛夫說了,他必須完成沙皇使命,而且他堅決拒絕下跪;康熙也來勁了,我不管你怎麼覲見沙皇,反正必須給我磕頭。

然後事情就僵持在這了。

最後這事還是透過折衷的辦法解決了,在內閣、禮部、總管太監,還有幾位充當翻譯的外國傳教士的共同努力下,清朝方面終於給出瞭解決辦法。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你沙俄使者既然來到清朝了,就應該按照清朝禮節覲見;等我們派遣使者去沙俄的時候,清朝使者就按照你們的禮節覲見。

這樣雙方都不算是吃虧。

“將來皇帝派遣使節覲見沙皇時,一定答應給沙皇行脫帽致敬禮,儘管在中國(清朝)除了有罪的囚徒露出頭顱外,沒有人會脫帽。”(《清廷十三年》)

在得到清朝方面的這個答覆後,梅洛夫終於同意給康熙帝下跪了,他覺得這也不算是拉低沙皇的逼格。

“公使這次滿意了,答應按照中國(清朝)的規矩,行使叩拜之禮。”(《清廷十三年》)

康熙帝得知梅洛夫願意磕頭後,雖然感覺到很欣慰,但心裡還是有點不爽,所以在正式覲見的時候,故意刁難了梅洛夫等人一把。

本來按照規矩跪下磕三次頭後,就可以抬頭起身進行第二次叩頭了,但是康熙偏偏讓他們跪在地上不準動,隔了好幾分鐘才允許他們站起身接著磕。

這可把梅洛夫等人難為壞了,差點跪的腿抽筋,沒有康熙的命令還不敢起來。

“正好可以羞辱他一下,就讓他在這個特殊的姿勢上,停留了一段時間。”(《清廷十三年》)

照康熙的意思看,你小子不是不想磕頭嗎?既然現在願意跪下了,那我就一次性讓你跪個夠!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最終這次康熙帝如意得到了三跪九叩,至於派遣使者出訪俄羅斯的事,那就等到猴年馬月再說吧!

3、堅決不願意下跪的應該使者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時候,英國政府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這段歷史就比較有名了。

乾隆與馬戛爾尼使團關於跪不跪的問題,堪稱是清代歷史的著名公案,因為馬戛爾尼一行拒絕三跪九叩。

在馬戛爾尼使團一行抵達承德避暑山莊後,就由乾隆的寵臣和珅接待了他們,並且洽談了關於行禮的細節。

“他們認為,外國使臣謁見中國(清朝)皇帝,行叩頭禮是慣常禮節。”(《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但是當馬戛爾尼提出,讓清朝官員以同樣的禮節,去叩拜英王的畫像時,也得到清朝官員的拒絕。

最後雙方鬧得是不歡而散。

“特使在(清朝)欽差的威脅下,仍然堅持要麼雙方對等行禮,要麼必須按照獨立國使節的謁見禮節。”(《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不過最後得知馬戛爾尼參拜英王時,需要單腿下跪,清朝官員彷彿是看到的希望。

畢竟單腿跪也是下跪了嘛。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而且最後經過再三交涉,乾隆皇帝也同意了單膝下跪,這讓馬戛爾尼一行大為驚訝。

“中國(清朝)方面最後通知說,皇帝陛下已經允許特使,行單膝跪地禮節。”(《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在正式朝見乾隆的時候,馬戛爾尼不但獲准單膝下跪,而且徵得乾隆的同意後,還直接將國書遞到了乾隆手中。

“特使依照禮部侍郎的引導,恭敬的將放置著英王書信的珠寶盒捧在頭頂,至寶座旁拾階而上,單膝下跪,簡單致辭後呈於皇帝手中。”(《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清朝方面與馬戛爾尼使團的禮節交鋒,就以這樣折衷的方案最終解決,不過乾隆本身對於禮節並不在意。

之所以沒有同意馬戛爾尼的通商要求,完全跟雙方的禮節爭議無關,而是跟馬戛爾尼等提出的過分要求有關。

覲見清朝皇帝要跪拜嗎,看荷蘭,沙俄與英國使者,怎麼處理

其中包括對英國商團免稅、割或者租借土地等破壞清朝主權的要求。

乾隆自然而然地要拒絕,只不過因為叩頭的事鬧得大,所以好像拒絕磕頭跟拒絕通商,有因果關係一樣。

不過總體來說,乾隆在處理磕頭問題的事務上,也算是靈活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