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朝縣長寫的楷書,溫潤如玉,這種美比"田楷"更地道!

書法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一門必修課,在明清時代的科場當中,如果書法寫得不好,是沒有機會高中的。

比如大書法家文徵明早年字寫得不好,所以屢試不第,被譽為“海內文霸”的董其昌也曾經因為字比較差而名落孫山,到了清代大文學家龔自珍更是因為楷書寫不好,而未能高中,可見書法對於一個人的仕途有時候會起到決定性的作品。

一位清朝縣長寫的楷書,溫潤如玉,這種美比"田楷"更地道!

而往往中舉或者中進士的官員,皆能寫一筆好字,尤其是能夠寫一筆好的楷書,所以在讀書人的群體當中,書法家的比例在明清時期是很高的。

而到了當代,“書法家”固然有許多,並且在技法的純熟程度上絲毫不亞於古人,但在字裡行間總少了一些韻味,這種韻味就是“書卷氣”。

曾經有一件清代縣官寫的一篇志文風靡網路,此作便是著名的《吳氏重修草堂記》,這件作品的作者名叫徐元禮,乃是以舉人入仕的一個縣官,相當於今天的縣委書記了,有很多人評價說這幅字比“田楷”更好看,溫潤如玉,充滿了書卷氣。

一位清朝縣長寫的楷書,溫潤如玉,這種美比"田楷"更地道!

這種“美”其實就是書卷氣之美,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深厚的學問支撐下,散發於字裡行間的一種內在意蘊,這種情緒是味同嚼蠟的“田楷”所不能比擬的。

“田楷”一般指的是田英章先生的楷書,稱其楷書為“田楷”不過是網路一些人的稱謂,論及書法實力,稱其為某一種“體”並不合意,我們以正統書法美學的觀念來看,“田楷”距離中國傳統書法當中所說的好字還差之甚遠。

孫過庭在《書譜》當中談到書法的三個境界,而“田楷”僅僅勉強停留在第一個階段:

一位清朝縣長寫的楷書,溫潤如玉,這種美比"田楷"更地道!

這裡平正引申來講,就是學會書法的基本功和基本的變化規律,這裡的基本功就是“晉唐筆法”,而“晉唐筆法”的核心就是變化,好比一個筆畫,在不同的字中和不同的創作環境當中,能夠生髮出不同的變化,而“田楷”則毫無個性可言,每一個筆畫僅僅一兩種寫法而言,沒有絲毫的抒情性與藝術性,僅僅是單調的筆畫的堆積而言。

所以有人說,學習“田楷”深似海,從此書法是路人。學習“田楷”時日越久,則越與正統書法無緣。就是這個道理。

一位清朝縣長寫的楷書,溫潤如玉,這種美比"田楷"更地道!

但為什麼沒有接觸書法的普通人喜歡“田楷”呢?這個因為當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並不是傳統的“舊學”教育,沒有過對於書法美學的培養,其審美僅僅停留在“美術字”和“印刷字”這一最初級層面,所以很難享受到更高階的審美,但是這種審美會隨著你學習古代經典法帖而逐漸提升。

審美是需要培養和學習的,倘若不學習,也僅僅只會停留在初級階段而已。這就像是登山,不努力攀登,只能欣賞腳下的風景,而高山上的風景則是你永遠不曾夢見的境界。

一位清朝縣長寫的楷書,溫潤如玉,這種美比"田楷"更地道!

清代徐元禮的這件《吳氏重修草堂記》代表了清代文人書寫的一個較高水平,字字活泛,沒有絲毫板滯和沉悶之氣,乃是當代人學習楷書的一個典範。

一位清朝縣長寫的楷書,溫潤如玉,這種美比"田楷"更地道!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別的1:1復原,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

一位清朝縣長寫的楷書,溫潤如玉,這種美比"田楷"更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