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大秦賦》還沒上線,就已被眾多觀眾所期待。播出後,倘用劇中臺詞形容,那就是“彩!彩!彩!”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大秦賦》真正透析了兩千多年前的大秦時代,展現了始皇帝嬴政與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李信一干明君強臣帶領大秦奮力東出掃滅六國的風雲歷史,也凸顯了李牧、項燕、韓非、燕太子丹等抗秦之士的風骨和氣節。

該劇將“一統天下”的秦人精神完美呈現於熒幕——大秦如何一步步成長為超級大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從崛起到巔峰寫下結局。劇中透過對一個個具體「人」的關注,揭開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然而,劇雖好看,可想完全看懂、看透、hold住卻不容易,沒有足夠的歷史、文化知識還真是有些費勁呢。

好在辦法也是有的。那就是手邊一定要備本帶有白話譯文的正宗《史記》,一邊消費劇情一邊對照真實歷史;一邊看司馬遷怎樣記載某個人物的真實一生,一邊明辨哪些是“場景復原”,哪些是藝術演繹。

劇中:

呂不韋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想做大事,但在戰國那樣一個拼爹的貴族社會,商人這個行業整體處於一種極度尷尬的處境。可偏偏呂不韋又是個想做大事的商人。於是,為了這個志向,他可以豪擲家資、勞心費神,只為能達到心中嚮往的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置——天下的相邦。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史記》中:

陽翟商人呂不韋很有經商的頭腦,他往來於各地,用賺取商品差價的方式積攢了千金家產。呂不韋到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遇到了子楚。呂不韋非常喜歡他,並說:“子楚就像一件稀世物品,現在可以藏起來,等到價值高的時候再賣掉。”子楚笑著說:“你先讓自己富貴之後,再來幫我吧。”呂不韋說:“你不明白嗎?只有等你富貴了,我的富貴才能實現。”子楚聽出了呂不韋的意思,於是和他徹夜詳談。

子楚何許人也?他本名異人,嬴姓。按照呂不韋的話說,這是個可居的“奇貨”,成語“奇貨可居”即由此而來。他原本是秦國太子諸多兒子中很不起眼的一個,被作為人質送去了趙國。在趙國,商人呂不韋愣是看上了他,並投入大量資源為其鋪路,用金錢換流量,在各大諸侯眼前刷臉,把他生生捧成了當紅鮮肉。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那《史記》中的嬴異人又是什麼樣?

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昭王冊立的太子去世。兩年後,秦昭王立了庶出的兒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的妃子眾多,兒子也多,但偏偏他最寵愛的正妃華陽夫人沒有生下兒子。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行居中的名叫子楚。子楚的母親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子楚也因此不被安國君器重,被送到趙國當人質。秦國比趙國強大,多次進攻趙國,趙國人就把對秦國的憤恨轉移到子楚身上。子楚在趙國不受待見,生活困窘,出門沒有馬車可乘坐,也沒有足夠的錢財,完全沒有王族子嗣的尊嚴。

除了呂不韋和嬴異人,李斯也個極為特殊的存在:他見證並助攻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千秋功業,同時也眼看著秦國漸漸分崩離析。李斯和呂不韋同樣一生精明,工於算計,深諳四兩撥千斤之道。可李斯最終的結局,卻要比呂不韋更加淒涼。劇中李乃文所飾演的李斯,更令這位貫穿整個嬴政時代的法家政客鮮活異常。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司馬遷老爺子在《史記》中這樣描述這位自稱“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的大秦宰相:

李斯出生於楚國上蔡,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郡裡當過小吏,負責管理糧倉。李斯辦公處附近有個茅廁,他經常看見有老鼠在那裡吃髒東西,每當人或貓狗靠近時,老鼠就嚇得四處竄逃。李斯管理的糧倉裡也有老鼠,但它們從不用擔心人或狗來驚擾自己。它們住的地方無風無雨,雞貓狗無法靠近,又專挑沒人看守的時候出來覓食,把自己喂得飽飽的。李斯感慨道:“環境對人是多麼重要啊!一個人就跟一隻老鼠一樣,有沒有出息,就看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

《大秦賦》中,真正的男一號當然是秦王嬴政。全劇首個鏡頭:已經完成統一大業的千古一帝嬴政,手握劍柄,獨自向無邊無盡的臺階之上邁去……人們雖看不到他的臉龐,卻足以感受到他驕傲並充滿孤獨的內心獨白——「我是你們的王!」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嬴政小小年紀就展露不凡,頗有帝王之相。老秦王和新秦王第一次見面都對嬴政期許有加。嬴政熟識兵器和各家經典論述,小小年紀就很有見地,很快獲得新秦王青睞,並當場賜予了秦王劍。要知道,秦王劍只有當上秦王才能擁有,此刻卻直接賜給了他。至此,嬴政初露鋒芒,並毫無懸念地接替王位,迅速而果敢地逐步邁向一代雄主。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對於這位一統天下的始皇帝,《史記》是這樣記錄的:

秦王嬴政透過二十六年的兼併戰爭,終於統一天下。秦王對丞相、御史說:“我憑藉著這區區五尺之軀,興兵誅討暴亂,依仗著祖先的神靈,使得六國國君都因各自的罪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天下終於安定了。如今,如果不更改名號,便無法彰顯我蓋世之功業,無法將功德傳給後代。請大家商議如何變更帝號吧!”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皆附和道:“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千里,外面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各國諸侯有的前來朝見天子,有的則拒絕前來朝見。這些情況,天子都無法自行掌控。現在陛下以正義之師,討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定了郡縣以統一管轄,法令歸於中央,這是亙古以來不曾有過的變革,五帝的功德也不能與陛下的功德媲美。我們恭謹地和諸位博士商議,說:‘古時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以泰皇最為尊貴。‘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發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

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採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餘就按照你們所議論的結果施行。”

於是,秦王便頒佈了變更名號的法令。秦王嬴政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頒佈法令說:“朕曾聽聞太古之時國君故去後有封號而沒有諡號,中古之時國君故去後有封號,並且根據生前品行事蹟還會追加諡號。這樣做,事實上便是兒子評價議論父親,臣子評價議論君主了,毫無意義,朕將廢除這種做法。從今以後,取消帝王死後追加諡號的做法。朕為始皇帝,我的後代就以我為始,稱為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可見,《大秦賦》的劇情與《史記》記載的真實歷史,還是會稍有出入的,而這也是文學創作和藝術表現不得不進行的工作。要想了解更多真實的歷史,最簡單、實惠的辦法——也許你已經發現了,那就是直接找本《史記》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文部分選自《史記》

被"吹爆"的《大秦賦》,重啟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史記》

(西漢)司馬遷?/著

秦新民/主編

高高國際 / 天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