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忠義著稱的關羽,為何在麥城兵敗後,主動投降孫權?

古詩中提到:“力屈已嗟關羽死,勢孤猶笑李陵降。”這句話是用來描寫三國時期的關羽將軍,已經用完了全身力氣準備赴死。這樣淒涼且壯烈的形象留給了後人無盡的感慨,然而一提到三國時期的關羽,人們無一不抒發敬畏的感情,而關羽身上的忠義二字又值得人們歌頌和學習。

一直以忠義著稱的關羽,為何在麥城兵敗後,主動投降孫權?

一提到關羽身上的忠義二字,似乎沒有人會反對。但是在《三國志》中卻記載了這樣一段:明明歸順於蜀漢的關羽,其實在敗走麥城之際,主動投降了東吳孫權。如果按這次投降的事蹟來看的話,能不能打破關羽身上忠義二字的標籤呢?事情的背景發生在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的後續事件中,也就是在公元217年到220年之間,蜀漢已經逼退了曹操大軍,使得劉備大軍一覽獨大,這時候身為友軍的東吳,突然和蜀漢鬧起了矛盾,而矛盾點直接讓關羽成了炮灰。

一直以忠義著稱的關羽,為何在麥城兵敗後,主動投降孫權?

漢中之戰結束之後,同年襄樊之戰隨即爆發。襄樊之戰的目的就是為了想要趁火打劫曹操,但是在這場戰爭中,明明東吳和蜀漢是盟友的關係,主攻前線的是關羽大軍,輔佐關羽攻擊曹軍的是孫權大軍。然而關羽這邊卻出現了一個致命性的問題,那就是來自荊州的供糧問題出現了矛盾,所以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關羽只能出此下策,打劫了孫權的供糧食渠道。

原本孫權就不是很喜歡關羽,因為之前孫權想要和蜀漢的關羽後代聯姻,但是被關羽當眾拒絕,現在又搶光了孫權的供糧軍隊,這讓孫權如何能忍?最關鍵的一點是在公元217年到219年之間,所結束的漢中之戰讓蜀漢大軍獲得了漢中之王的稱號,所以三國鼎立的狀態本質上已經發生了改變。當時的狀態並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三國鼎立,而是蜀漢一家獨大,所以身為盟友的東吳,不得不認識到個現實狀況,於是背叛盟約勢在必行。

一直以忠義著稱的關羽,為何在麥城兵敗後,主動投降孫權?

公元219年11月份,孫權這邊先採取了軍事行動,先派猛將呂蒙前往應戰關羽。然而呂蒙這邊也很聰明,所打的戰術是最委婉的心理戰。先將關羽旗下的一些重要將領的家屬,接到了呂蒙的陣營當中,並且優待其家屬。這一訊息傳到關羽的陣營之後,那些將士們反而放寬了心,認為自己的家屬在呂蒙的軍隊裡得到了妥善處理,而且其待遇要比之前要高,所以關羽大軍內部的軍心頓時之間成了一盤散沙。

公元219年最後一個月,關羽不得不敗走麥城。因為在敗走麥城之前,關羽其實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那就是不及時封鎖呂蒙抓捕其將士家屬的訊息。後來有歷史學者稱,如果關羽當時緊急封鎖訊息並且放出惡言,稱呂蒙抓其將領家屬,並且加以惡待的話,那麼軍心必然穩固,且將士們會瞬間提高攻擊力,決心和呂蒙一軍誓死拼搏,捍衛其家屬安危。

一直以忠義著稱的關羽,為何在麥城兵敗後,主動投降孫權?

但是關羽並沒有這樣做。所以很多已經被抓走家屬的將士們一心想要歸順東吳,所以這個時候,關羽已經失去了人心,那些想要歸順東吳的降士們,想要面見呂蒙將軍的最好禮物,其實就是關羽的項上人頭。因此,敗走麥城之際,關羽不僅僅是受到了東吳追兵的絞殺,而且自己內部成員中已經有人對自己虎視眈眈。

無奈之下,關羽向孫權主動請降。《三國志》中記載:“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關羽在敗走麥城的無奈之際,其實的確有向東吳的孫權投降過的。但是這是貪生怕死的行為,還是真的另有他意?這時候人們應該已經有了一個答案:關羽不得不投降,如果這時候想要打一個迂迴政策,暫且躲避孫權的追捕,只能以投降來爭取更多的時間,當時關羽距離益州僅僅只有一二十米的距離,這個地方也就是關羽被斬殺的地方,叫做臨沮。

一直以忠義著稱的關羽,為何在麥城兵敗後,主動投降孫權?

然而早在11月份時,東吳孫權就已經下了一個“羽至即斬”的命令。這個軍令的意思也就是說,不論是東吳派出來的追兵找到了關羽,還是想要歸順於東吳的降士們,只要碰見了關羽可以先斬後奏。這樣的命令等於是,即便關羽發出了投降的資訊,但是也無濟於事。所以,關羽想要投降其實是在演戲,想要爭取一個逃往益州的時間。只不過東吳孫權更絕,早早下好了軍令,遇見關羽就可絞殺,所以關羽即便再會演戲,也沒有任何辦法了。

一直以忠義著稱的關羽,為何在麥城兵敗後,主動投降孫權?

公元220年,新的一年才剛開始幾天時間,關羽率領十多人倉促逃往,不料還是在臨沮被圍剿。後來,也有人說但凡孫權接受了關羽的投降,說不定後期蜀漢和東吳之間的聯盟關係還能穩住,雙方共同抗曹的局勢還能發揮最大優勢。但無奈的是,孫權還是不願看到盟軍蜀漢一家獨大,斬殺了關羽,搶走了荊州三郡,為之後的下坡路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