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解"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之處在於,每逢大事,人們總會想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尋求解決之道。

“黃臺之瓜,何堪再摘”,因為出自香港李嘉誠,突然霸屏,並不難理解。那麼,“黃臺之瓜,何堪再摘”,到底應作何理解?

也解"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黃臺之瓜,何堪再摘”,看似俗俚之句,似乎出自山野村夫之口,其實不然,此詩竟然是出自唐朝太子李賢之口。要理解“黃臺之瓜,何堪再摘”,首先要知道其歷史背景。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雲可,四摘抱蔓歸。”

這詩句直白,看起來很好理解,這黃臺之瓜,一摘再摘,就要被摘光了。但是,作為太子的李賢,本該心懷天下,又為何寫這樣的詩?作為太子的李賢,何以“終日憂惕”,而又“不敢有言”,何以至此?

原來,李賢是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一代女皇武則天次子。武則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宮中的才人,這李治在當太子的時候,就與武則天私通,這唐朝的後宮,確實夠亂的。因此,李治登上皇位之後,就把依例為尼為武則天迎進了宮中,後來又不顧大臣的反對,廢王皇后而立武錯氏為後。

在武則天羽翼漸豐之後,殺掉一眾反對武氏的外戚和重臣,唐高宗李治就立了武則天的長子李弘為太子。可是,後來武則天感覺到太子李弘成為自己通往最高權力之路上的絆腳石,結果呢,太子李弘就不明不白地暴死宮中。於是武則天的次子李賢立為太子。

這時,李賢已經能夠感覺到,讓自己做這個太子,幾乎就是架上火上烤。是的,李賢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可是親生兒子又如何?李弘不也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麼?還不是說暴死就暴死了?

要說,這皇家的殺伐之重,遠非尋常百姓可比。像我等山野村夫,父母與子女之間起矛盾爭執,頂多就是叫罵幾句,而兄弟相爭,有動手對打的,但動刀動槍,把對方置於死地者極為罕見。而皇家為了爭奪權力,那拿刀砍真跟切瓜似的,太常見了。

正因為如此,太子的李賢,就要“終日憂惕”了,而“終日憂惕”又有何用?那就寫幾句詩勸勸吧,而這詩還不能說得太直白,說太直白了,極可能惹人惱怒,招致禍患。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雲可,四摘抱蔓歸。”這瓜,可不能一摘再摘啊,要不然,瓜被摘光了,就沒有好果子吃了啊。

然而,太子李賢終究沒有好下場。調露二年(680年),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帝主政後,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盡,終年二十九歲。

太子李賢這顆“瓜”,終究還是被“摘”了。這就是歷史,或許是歷史的宿命。

原先,對於李嘉誠刊出的“黃臺之瓜,何堪再摘”,現在網頁後的跟帖,只看到點讚了。

“黃臺之瓜,何堪再摘”,此中有深意,什麼也不說了。

我,未能免俗,也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