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官的諡號有哪些 以何種為貴 有八位武官獲此殊榮

作者:郭小鳳,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諡號最早定義出自《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行出乎己,名出乎人。”即指後人對已逝的歷史人物的生平功過進行蓋棺定論,用一兩個褒貶不一的字對其一生做概括性評價。中國自西周起便有此傳統,當然也並非每個人都有諡號,主要是歷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具備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有此殊榮。其中評定帝王的諡號由禮官上報、大臣們的諡號是由朝廷賜予。

清代武官的諡號有哪些 以何種為貴 有八位武官獲此殊榮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明清時期將群臣的諡號定為兩個字,且文武大臣各不相同,都有其特定的諡號。在《明會典》中記載,武將的諡號一般以“武”為第一個字,第二個字的次序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勇、僖。當然,還有一種是文武官員都通用的通諡,以“忠”為第一個字,第二個字的次序為二字次序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壯、宣、裕、果 、勇、愍、剛、惠、愨、懷、清。

由於中國古代有很多朝代都有重文輕武之嫌,因此文官的諡號也比武官的諡號要高一些,也就是說,這些諡號都具有特定的等次,在眾多的諡號之中,文官以“文正”居於首位,“忠武”為最貴,順序而下。

清代武官的諡號有哪些 以何種為貴 有八位武官獲此殊榮

(張勳)

清代武官的諡號有哪些 以何種為貴 有八位武官獲此殊榮

(馬玉昆)

清代武官的諡號有哪些 以何種為貴 有八位武官獲此殊榮

?(鄧紹良)

“忠武”之中,慮國忘家、讓賢盡誠、危身利國、安居不念、臨患不反、盛衰純固、廉方公正、事君盡節、推賢盡誠、中能應外殺身報國、世篤勤勞、死衛社稷為忠,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折衝禦侮、除奸靖難、拓地開封、安民和眾、克有恤民除害、赴敵無避為武。有清一代,總共產生八位“忠武公”,大多都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將領,有楊遇春、向榮、馬玉昆、鄧紹良、塔齊布、李續賓、張國樑、張勳(復辟有功)。

參考文獻:李全《興化日報》2016。12,02

個人簡介:郭小鳳,延安大學歷史系本科生在讀,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從事季我努學社影像中國史方面相關工作。曾參與學社重大專案李頓調查團資料整理工作、日本戰犯筆供實錄相澤養三資料整理和南京大屠殺期間外籍僑民黑姆佩爾的撰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