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文如李世民,藝賽宋徽宗,為何說他毀了明朝?

《明史》記載,洪武三十一年的一天深夜,還是燕王的朱棣輾轉難安。他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夢中已經去世了的朱元璋久久沉默不語,隨後將一塊玉圭交給了他,並囑咐道“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六禮玉之一的玉圭,是皇權的象徵之一,這個夢似乎在隱喻著什麼。

朱棣不由從夢中驚醒,忽然聽到門外熙熙攘攘,這時一個下人匆匆來報:“恭賀燕王喜得長孫!”

聽到這樣的話,朱棣頓時渾身一震,現實竟與夢境如此契合,他立刻起身前往世子府中,想看一看這個天命非凡的孩子,也就是日後開創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出生與明朝的命運

對於封建君主而言,天命預言極其具有殺傷力。朱瞻基的出生堅定了朱棣的一個決心——發動靖難之役。

太子朱標在世時,文德仁厚,又是馬皇后所生之子,種種優勢讓朱棣毫無機會可言,然而這個短命的人,還沒有等到即位就撒手人寰了。終於給了朱棣一個機會。

傷心不已的朱元璋不得不冷靜下來面對立儲的難題,傳聞他也曾經有意選擇朱棣,併發出過“燕王肖我”的感嘆,但是當看到朱允炆為重病的父親日夜奔走的樣子,心中一軟,又想傳位給朱允炆。

立儲之事猶豫不得,昔日趙武靈王在長子和愛子之間徘徊不決,最後不僅使一世英名毀於一旦,還導致兩子相爭趙國內亂,削弱了國家實力。

朱元璋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雖然很快就確定下了朱允炆的儲君地位,但是卻在朱棣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謀反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賭上全家性命的大事,朱棣不敢輕舉妄動,一直蟄伏,養精蓄銳。而朱瞻基的出生給了他莫大的勇氣。他堅定地認為這場抗爭的勝利將屬於自己。

受封皇長孫

從歷史的結果上看,朱棣成功了,這無疑更加讓他堅信了當年夢中所言。為他帶來福瑞的朱瞻基因而得到了他的重視和寵愛。從小就待在身邊撫養教育。

朱瞻基果然沒有讓朱棣失望,從小就聰慧非凡,頗有龍鳳之姿。史書記載他“智識傑出”。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練武的好苗子,小小年紀就已經精於騎射。

這樣優秀的孫子讓朱棣十分滿意,然而他卻遲遲沒有將他立為皇長孫。

人生總是不斷地重蹈覆轍,朱棣也同樣面臨著立儲的艱難抉擇,他的長子朱高熾雖然為人恭敬,宅心仁厚,但是並不是他最寵愛的孩子,小兒子朱高煦才是他最鐘意的人選。

朱高煦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勇武非常,頗有朱元璋的風姿。而朱高熾卻長得肥頭大耳,其貌不揚,朱棣甚至都覺得他不是自己的親兒子。

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高煦極其受重視,在前方衝鋒陷陣,捨命救父,而朱高熾卻只被分配到後方留守。朱棣能夠謀反成功,朱高煦可謂功不可沒。

而偏偏朱棣的愛孫朱瞻基又是朱高熾所生,在這種情況下,他也難以抉擇誰才是皇位的繼承人,所以遲遲沒有確定太子的人選。

就這樣,永樂初年,明朝的朝堂中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立儲之爭。朱高熾和朱高煦兩人在朝堂中各有一派勢力,且勢均力敵,相持不下,朱棣也極為頭疼。

史書記載,為了選定最終的繼承人,朱棣曾經和大臣解縉秘密商議,解縉不正面回答朱棣的問題,反而突然提了一嘴“好聖孫。”

這句看似十分簡單的話語卻點醒了朱棣。

“好聖孫”說的就是朱瞻基。朱棣想到自己費心費力培養的朱瞻基,論文論武都在朱高煦之上,性格也是剛柔並濟,無疑是帝王之才。

永樂二年,朱棣下詔,將朱高熾接到了首都南京,封為皇太子。而朱瞻基也從此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太孫。

從此之後,朱棣直接將朱瞻基接到身邊,形影不離,傳授他為君之道。

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愛早已超過了太子朱高熾。在永樂八年征討蒙古的時候,朱高熾被留下來處理政務,而朱瞻基則被朱棣一路北上帶到北平。

北平是朱棣的老巢,也是北方戰場的重要屏障之地,在朱棣篡位之後變成了他的勢力根基所在,朱瞻基被安置在此處目的不言而喻,後來還在這裡正式受封為皇太孫。

倉促登基智鬥叛黨

和當年的朱允炆一樣,朱瞻基也是在這樣一位勇武祖父的庇護下,安心地成長,但是等待他的同樣是一位對皇權虎視眈眈的叔叔。

太子之位落空,一直是朱高煦的心病,他無時無刻不想重新奪回這本該屬於他的位置,但是無奈朱棣還在世,他不得不收斂鋒芒,蓄勢待發。

一直忍耐許多年,一次,他找到一個機會,誣陷自己的大哥朱高熾,但是這點小伎倆很快就被狡猾的老狐狸朱棣識破,朱高煦因此差點被變為庶人,好在朱高熾為他求情,才得以保住王位。

然而朱高熾的仁厚不僅沒有換來兄弟的感恩,反而是變本加厲的報復。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時意外病逝,朱高熾即位,然而他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不幸離世了。

當時明朝已經遷都北京,朱高熾去世的時候非常倉促,朱瞻基人還在南京鎮守,只能快馬加鞭往北趕。

而他的叔叔朱高煦正在他的必經之路上設好埋伏,等著他上鉤。

朱瞻基並不是當年的朱允炆,他心中已經預感到了皇位交接時一定會有人從中作梗,所以返京途中一步都不敢耽擱,小心謹慎,偃旗息鼓,就這樣,悄悄的潛回了京城。

朱高煦等了一路,愣是和朱瞻基的隊伍錯過了。

朱瞻基即位之後,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自己的親叔叔。

雖然心裡知道朱高煦心懷不軌,朱瞻基卻仍然對他畢恭畢敬,無論他要什麼封賞,都一一滿足。

朱瞻基不是傻子,老子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深諳這個道理。

終於,朱高煦在極度的膨脹之下,選擇了謀反。靖難之役再次在朱棣的子孫身上上演。

然而論文治武功,朱瞻基都在朱允炆之上,堪比當年的唐太宗。他之前對朱高煦的種種縱容,都是為了積累名聲,這樣一來,朱高煦謀反就師出無名。

等到朱高煦一出手,朱瞻基就毫不手軟,朝中之臣也多倒向他這一邊,朱高煦在謀士楊榮的建議下,選擇御駕親征,效仿當年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亂一樣,先不動兵卒,而是勸解叛軍倒戈。

當看到皇帝親自來到戰場,還宣佈了捉拿朱高煦者重賞,叛軍立刻亂成一鍋粥,最後不攻而破。

朱高煦是藩王中反叛心理最嚴重的一個,朱瞻基收拾完他之後,其他的藩王都紛紛縮起腦袋,很多都將兵權交出,朱瞻基在剛登位不久就完成了朱允炆未完成的削藩大任。

文治武功卻因藝毀名

至此之後,皇權牢牢掌握在了朱瞻基手中,他沒有辜負祖父朱棣對他的期望,繼續南征北戰,樹立國威,蒙古部落在他的威懾之下紛紛投降,跳脫的安南地區也多次被他鎮壓。

在創下這些輝煌的戰績時,朱瞻基開始發現自永樂伊始明朝存在的弊端。

朱元璋出身貧寒,深諳民間疾苦,非常體恤百姓,而朱棣卻並沒有這樣的經歷,一生都十分順遂,性格驕縱自大,雖然在位期間戰功甚偉,讓明王朝稱霸東南亞,但也讓剛剛從戰亂中安定下來的百姓苦不堪言。

朱瞻基決定要放棄朱棣的霸業,將重心放在民生上,取消了下西洋的傳統,也放棄了征討安南地區,效仿唐太宗從武治到文治,開始與民休息。

朱瞻基的做法在如今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做得對,開創了仁宣之治,有人說他窩囊,讓明朝好不容易得來的宗主國地位產生動搖。

然而宗主國的地位不是靠犧牲弱小,窮兵黷武得來的,不懂得仁愛自己的百姓,很快國將不國,又何來宗主國一說呢?

朱瞻基的文治對明朝來說是一個喘息的時機,然而好景不長,朱瞻基除了有唐太宗的風姿之外,內心還住著一個宋徽宗。

朱瞻基從小就受藝術薰陶,相對於政治,他更加喜歡詩詞歌賦,吟花弄月。在國內政局基本穩定的時候,他的神經也開始放鬆了,全身心投入到藝術追求當中。

為了逃脫繁雜的政務,他還發明瞭一種制度,“票擬”和“批紅”。

內閣大臣們靠“票擬”向皇上提供建議,再由皇帝進行裁決,也就是“批紅”。這本來是一個集中皇權的好辦法,但是朱瞻基把這項權利給了身邊的太監。

太監成為了國家大事的最高審判者,這簡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甚至還不如放權給內閣。

自永樂以來明朝存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太監亂政,在朱瞻基不僅沒能被遏制,反而又進一步加深。禍害了明朝近300年的時間。

這個文治武功,德藝雙馨的皇帝,最終還是將英明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