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孟達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孟達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模糊的人,由於正史之中並沒有為其列傳,導致其史料極為零碎,而其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三個選擇,分別是背劉璋投劉備、叛蜀投魏和叛魏被殺。那麼,孟達投靠劉備之後,為何又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呢?我們不妨透過支離破碎的記載來分析一番。

三國時期,孟達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根據《三國志·蜀書·法正傳》的記載,我們得知孟達是在建安初年(196年之後),因天下饑荒,與同郡人法正一起入蜀投靠的劉璋,但兩人在劉璋手下過的並不如意。法正曾經常和益州別駕一起“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孟達應該也是如此。因此,在法正被劉璋派去交好劉備之時,孟達應該也得以認識了劉備。

三國時期,孟達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在劉璋引狼入室,劉備奪取益州這一系列戰役中,孟達的所作所為並未見於史料,但《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有“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的記載,可見孟達早在劉備奪取益州之前便已經投靠了劉備,並在益州平定之後被封為了宜都太守。

漢中之戰後,劉備開始在東西兩個方向擴張,沒有參加漢中之戰的孟達開始出現在戰場,《三國志·蜀書·劉封傳》有載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類似)。

三國時期,孟達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從孟達降曹之後魏國大臣的評價來看,孟達並非沒有治軍能力。那麼劉備以劉封取代孟達,便只有了一種可能,那便是《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中,劉曄對孟達的評價

“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

,而在《晉書·宣帝紀》中,也有

“帝(司馬懿)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

的記載,也就是說,孟達自持才能、喜好權術,而且忠誠度很值得懷疑。

三國時期,孟達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關於孟達與劉封的矛盾,史書雖然沒有交代前因後果,但從各種零碎的記載來看,兩人的矛盾不僅極為尖銳,且孟達基本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而從各種史料來看,孟達的叛蜀投魏,與劉封長期以來對孟達的侮辱和欺壓有著直接關係。

三國時期,孟達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關於劉封與孟達的矛盾,史料中多有記載,例如《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便有

“(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

也就是關羽兵敗麥城、孟達叛逃魏國之後,劉備最終令劉封自盡,而劉封的兩項罪狀便是侮辱孟達和拒援關羽。又如《三國志·蜀書·費詩傳》中,在諸葛亮寫給孟達的信中也提到

“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而直接表明孟達的反叛與劉封長期欺凌有關的史料,同樣有不少,例如《三國志·蜀書·劉封傳》有載,

“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這裡解釋一下,“鼓吹”指的是軍樂隊,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劉封此舉無疑是對孟達的一種侮辱。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更是直接表明

“蜀將軍孟達屯上庸,與副軍中郎將劉封不協;封侵陵之,達率部曲四千餘家來降。”

司馬光直接指出,孟達之所以投降曹魏,主要源於劉封的“侵陵”。

三國時期,孟達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鑑於《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有

“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的記載,因而很多人認為孟達叛變的原因是“達既懼罪”,也就是孟達擔心劉備追究不救援關羽的責任。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從前文不難看出,劉封才是上庸三郡的實際指揮官,而孟達已經喪失了指揮權,根本無權決定是否支援,拒援關羽的責任主要在劉封,而從劉備對劉封的處置能看出來,劉備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那麼,“達既懼罪”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由於劉封的錯誤決定導致了關羽的兵敗被殺,同時又因為劉封長期對孟達欺壓導致孟達心有餘悸,害怕被劉封當做替罪羔羊,這才鋌而走險,甚至不顧留在蜀中一家老小的安危,最終投降了曹魏。

三國時期,孟達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叛蜀投魏!

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創,假勢吳、楚,是以有為之士深睹歸趣。臣委質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今王朝以興,英俊鱗集,臣內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之才,列次功臣,誠自愧也。臣聞范蠡識微,浮於五湖;咎犯謝罪,逡巡於河上。夫際會之間,請命乞身。何則?欲潔去就之分也。況臣卑鄙,無元功臣勳,自繫於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嘗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何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聖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於君子,願君王勉之也。

在這份《辭先主表》中,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孟達的無奈和悲傷,文中孟達更是以申生、伍子胥、蒙恬、樂毅等為國盡忠但又不得善終的古人而自喻,也體現出了孟達當時的無奈心情。由此可見,孟達從內心深處是不願降魏的,或許也正是因此,日後才會再生迴歸蜀漢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