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穿越嗎?你可知古人衣食住行、生活條件有多差,看完還有興趣嗎

最近幾年古裝影視作品大熱,劇中的生活古色古香,古人的衣著打扮、言行措辭都別有一番韻味,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

穿越回古代,體驗一把古人生活,成了無數的古風愛好者的共同願望。

先不論穿越一事尚有存疑。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對古代生活的刻畫,大多是從達官貴人和名流權貴的角度出發,並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適性。

那麼,普通古代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究竟怎樣?從一些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生活水平其實相當落後。

在製作精良的宮廷劇中,演員身著華麗奢靡的絲綢羅緞,走起路來翩翩生風,讓人目不暇接。現實生活中,一些漢服愛好者甚至將漢唐宋明等制式漢服作為常服,彰顯了傳統文化在國人心中的分量。

在物質和精神消費飛速增長的當下,出現這種情況不足為怪;但在古代,能穿得起這類衣服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

養蠶吐絲是一項流傳已久的手藝活,但因為全程是人工操作,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所以綢緞絲絹只是上層人士的專有品,普通家庭是用不起這類貴重物件的。

考慮到棉花和麻布都是廣泛種植的作物,成本較低,所以多數古代人的衣著通常講究‘’冬穿棉,夏穿麻‘’。

然而,麻布的透氣性很差,在炎熱的三伏天穿著麻制的衣服,不一會兒就容易汗流浹背。男性還好一點,不受封建保守思想約束,可以選擇打赤膊或者挽起衣服。

但對於女性而言,身體是不能隨意裸露的,即使是在夏天還是要用長衣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

就算是名門望族的夫人小姐,夏季穿紗也至少要穿3層以上,並搭配裹胸和內衣,否則很容易走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歷史已久,並領先世界養殖家禽家畜,給人印象就是非常會吃。

當然,這種精緻的飲食方式也僅限於大戶人家,一般家庭連溫飽都是問題。

古代糧食稀缺,農作物產量本身就極其低下,加上年末要給政府上交賦稅,被地主徵收地租,農民一年到頭能收穫到手的糧食基本上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水災旱災戰爭,就更是所剩無幾了。

即使是在盛唐,如貞觀年間,百姓一日三餐也只能喝稀粥,就這還算是小康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提煉油脂技術落後,食用油相當稀缺,一般家庭烹飪是不放油的。況且古代糧食都是粗糧,沒有精面精米,製成的食物相當粗糙甚至難以下嚥,再搭配上無油的菜,恐怕沒幾個現代人能吃得下去。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這是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對自己住宿環境的描寫,也是當時多數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比起現在無堅不摧的鋼筋混凝土,古代居民使用的茅草黃土簡直不堪一擊。那些富麗堂皇的府邸豪宅,都是用木樑架起的結構,搭配上磚塊,造價十分昂貴,並不是人人都能負擔的起的。

平民的住所都是由茅草堆砌而成,能用黃土加固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茅草屋構造簡單,抵抗效能低下,遇上大風天氣容易坍塌,在雨天也會出現屋頂漏水等現象。

房屋內部條件也很簡陋,沒有功能特定的分割槽,沒有舒適的家居電器,基本上吃喝拉撒都聚集在一起,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現在,無論是飛機還是高鐵,‘’日行千里‘’基本不是夢想;但在以人和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出一趟遠門是很折騰的一件事,‘’日行千里‘’簡直是妄想。

作為一種以速度著稱的動物,馬早在幾千年就被人類馴化,成為一種代步工具。在文學創作中,‘’千里馬‘’一詞也頻頻出現。

古代人在選取馬匹時的標準極為苛刻,不但要求速度夠快,還要求相貌美觀,如汗血寶馬、大萬馬等都是上乘馬駒。

按照現在的單位計算,古代純種好馬的速度在40公里每小時左右,相當於汽車低速行駛的狀態;加上馬匹耐力有限,即使長途過程中不停換馬,消耗的時間依然龐大。

然而,馬在古代也是奢侈品,普通人出行只能靠步走。如果還有東西需要攜帶,無疑是給出行增加了負擔。

''出門全靠走,貨物全靠背''

,古人出次遠門,在路上耽誤個幾天幾夜從來不是誇張。

虛構架空的藝術作品讓大眾對真實的歷史產生了誤解,其實古人生活的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好,那些錦衣玉食、富得流油的生活僅限於個別貴族。與其腦補著穿越爽一把,倒不如珍惜當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