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與李世民經歷相同,為何名聲卻截然相反?全因這一點

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生物,便是在於人類有著獨一無二的文明。文明從根本來說,並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進化方向,而只是一種自我限制的追求。這樣限制的追求,是讓文明可以更好更快的延續下去,而用來驅使文明朝著這種發展軌跡逆向而行的鞭策動力,便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談論起的善惡之別。

只有人類才會如此重視善惡之別,這種獨特的價值觀,是人生社會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存在。善惡的評判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延續和不斷鞏固的,對於其他生物來說,他們沒有所謂的世俗約束,沒有禮義廉恥的觀念,甚至沒有父母之恩的意識。

隋煬帝與李世民經歷相同,為何名聲卻截然相反?全因這一點

因此我們不會去譴責一個吃下自己孩子的獸類,但是我們卻不能容忍一個對父母有絲毫不孝的人類。任何一個人,不論他在社會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他都需要接受道德評價的篩選,最終被定義為是好或者是壞,是應該受到頌揚還是要遭遇到唾棄。

但是因為文明不是基於人類的本性,我們可以自然而然的知道惡臭的東西不可以被當成食物,因為這是我們先天的本領,但是我們卻很難保證我們對一個人的善惡評判是正確無誤的。譬如在歷史上都很有名的兩位君王——隋煬帝和李世民。

隋煬帝與李世民經歷相同,為何名聲卻截然相反?全因這一點

大多數人看到這兩個名字的第一印象,就是前者是壞的,後者是好的,前者是惡的,後者是善的,這是我們對於兩個歷史人物的認知和評判,是截然相反的兩種評判,但是我們這看似常識性的認知,真的會是無可挑剔的嗎?

雖然常識告訴我們這兩個人在品性上應該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兩個人,但是歷史的事實卻告訴我們,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被稱為帝王模範的李世民和受到萬世唾罵的隋煬帝,他們之間的相似度,卻是比任何兩個帝王都要接近。從人生軌跡上來說,他們都是各自帝國中的第二任帝王,都是經歷了四處征討後收尾了統一大業。

隋煬帝與李世民經歷相同,為何名聲卻截然相反?全因這一點

如果說李世民有定國安邦的功績,那麼隋煬帝就不能被選擇性的無視。作為鼎定中原的統治者,李世民能夠做到讓北方的遊牧民族來長安朝見,這樣的事蹟在儒家文明體系中是聖明君主的重要特徵,但是隋煬帝也不遑多讓,在他在位的前期,也一樣是讓北方的諸多部落做到了“遠方來朝”。

隋煬帝在位的時候,隋朝的版圖也在他的開拓下,漸漸的向著富有四海所實質化,這一點和李世明的開疆擴土也是有著同步一致的發展軌跡。李世民所被人所稱頌的發光點,隋煬帝也並不是晦暗無光,那麼兩個人之所以在口碑上大相徑庭,是不是因為隋煬帝做了一些李世民所沒有沾染的壞事呢?

隋煬帝與李世民經歷相同,為何名聲卻截然相反?全因這一點

隋煬帝之所以遭受到後世的批判,一方面是因為隋朝的國運斷送在他的手中,不論如何說,這都是需要他來承擔責任的。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隋煬帝在文明的體系中,觸碰了孝德的雷區,這是他永遠抹不掉的汙點。

在歷史上,隋煬帝是一個在孝道有著大瑕疵的人,對於父皇的妃子,他突破了道德和禮法的限制,這樣的汙點是讓任何人都無法替他辯駁的。但是在對隋煬帝口誅筆伐的時候,我們卻忽視了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以及囚禁自己父親的事情。

隋煬帝與李世民經歷相同,為何名聲卻截然相反?全因這一點

這兩個皇帝,不單單是功績上的異曲同工,在惡跡上面又何嘗不是一丘之貉呢?更不要說,隋煬帝只是對於父皇的妃子有禮法上的逾越,李世民卻是對於自己的弟弟痛下殺手,對自己的父親逼宮脅位,從這一點上來說,李世民的做法比起隋煬帝來講,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個人道德上的汙點有著同樣的味道,在施政的挫折上,兩個帝王也一樣經歷了征戰高句麗,最後無功而返的窘迫。從個人品行到事業發展上,大面積重合的兩個人,究竟是為何讓他們有著兩極化的口碑評論呢?其實沒有什麼複雜的原因,只是因為李世民懂得了一個道理,而隋煬帝卻沒有當回事,那就是李世民所留給後世的一句名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也就是所謂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隋煬帝與李世民經歷相同,為何名聲卻截然相反?全因這一點

就是因為對待民生的不同,讓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但是隋煬帝卻是在窮兵黷武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後葬送了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