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尋根敬祖的聖地

天下李氏一家親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李姓佔整個中國漢民族的7。9%,在全世界有李姓人口一億三千多萬人。在李姓人氏中自稱為“隴西人”的佔相當大的比例,而隴西李氏發祥地、即隴西李氏祖籍地就在今甘肅省臨洮縣。

一、 李氏元祖李耳( 老子 )飛昇臨洮,始有“隴西李”。

李氏遠祖源於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皋陶為堯的大理,於是因官命族為理氏。殷末理氏中理徵得罪於紂,被紂殺,其妻攜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李得保全性命,因姓李氏,這就是李氏得姓始祖。利貞十一世孫李耳,史稱“老子”為東周守藏室史,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道家學說創始人。據史料記載、民間傳說,春秋末老子西行時帶領兒子李宋、李寶出函谷,經散關,為關令尹喜寫下《道德經》,遊河湟,涉流沙,訪隴西十七年而終。李耳臨終飛昇於狄道(今臨洮)嶽麓山鳳台。李耳八世孫李曇,生四子,崇、辨、昭、璣。崇為隴西郡首任郡守,是隴西房李氏始祖。李璣及子孫初居山西晉陽,後遷河北邯鄲,成了河北趙郡房始祖。這樣就形成了以李崇為首的隴西房和以李璣為首的趙郡房,為李姓的兩大支柱。

西部歷史文化名城臨洮,戰國後稱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後裔的食邑地。周朝稱隴西邑。自秦獻公(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為臨洮建縣之始。從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隴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戰國秦長城的西端起首就在今臨洮縣的三十里墩。從戰國到秦漢近五百年間狄道一直就是隴西郡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地域約為今日甘肅中部、寧夏南部、青海東部的廣大區域。就是說那時隴西,是以狄道為治所的隴西郡轄地。據《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所載,老子的曾孫叫李曇,李曇的兒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討西羌”,“受封南鄭家素昌(狄道)”,在秦時曾任隴西郡守,駐防郡治狄道(今臨洮)。李崇就是為後世所稱頌的李氏隴西房始祖。這樣,從老子西行飛昇臨洮,到老子九世孫李崇以後,就開始有了“隴西房”李氏,即“隴西李氏”。

二、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

古隴西因狄道故城其東有隴坻、隴水而得名。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河水》中明確的指出:隴水源於鳥鼠山西北高城嶺,流經隴坻、隴坂,注入洮水,秦昭王二十七年,因狄道古城在隴坻之西而得名,故曰“隴西”。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說:“隴水,今名東峪河,源出甘肅渭源縣西,北流入臨洮縣境,注於洮水”。由於歷來的圖書典籍對無專門文字的反映,加之對古隴西與現隴西縣的片面理解,使人們在研究古文化時往往將古隴西和北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由襄武縣更名的隴西縣混為一地,造成了新的疑團。從狄道建縣開始,臨洮古城歷經2300多年,城池大小雖有過三次變化,但始終沒有離開過隴坻和隴水以西的地理位置。狄道縣名也一直沿用到1929年的民國時期才改為臨洮縣。因此,古隴西即今臨洮。

三、臨洮東川槐裡是隴西李氏發祥地、始居地。

秦國首任隴西郡郡守是老子九世孫隴西李氏始祖李崇,居家狄道。李崇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李瑤之子李信官封秦大將軍、隴西侯。此後李崇的後裔就繁衍生息於狄道(今甘肅臨洮縣)。據考證,現存隴西李氏最早的祖墳,是古狄道東川之漢墓,也就是今臨洮縣東廿鋪現存的西漢太尉、徵西將軍李仲翔的家族墓群,1954年就被列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東廿鋪西邊的槐樹裡村,是李仲翔之子伯考安家狄道東川的家園和生息地,也是有史可考的隴西李氏安家的第一個村落。西漢時,李信之子李超為大將軍,李超次子“李仲翔漢初為將軍,討叛羌於素昌,素昌即狄道也,眾寡不敵,戰歿”。葬於狄道東川,“仲翔子伯考奔喪,因葬於狄道東川,遂家焉,世為西州右姓”(《晉書·列傳》)。其家就在狄道東川。李伯考的兒子李尚生飛將軍李廣(是李仲翔曾孫),李尚任成紀(今甘肅靜寧縣)縣令後,史稱“成紀李氏”。在《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廣父李尚,乃伯考之子,而伯考之家在狄道東川故里,在李尚任成紀縣令時才遷居成紀的。自從李崇(隴西房始祖)在公元前280年首任隴西郡守家居狄道起,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隴西李氏根在臨洮,據史料記載和大量現存墓誌銘考鑑表明槐裡是隴西郡狄道縣東鄉槐樹裡。西涼武昭王李暠是西漢太尉李仲翔十九世孫,上世紀初臨洮北關外,豎著一塊大碑上刻“西涼武昭王李公諱暠之故里”。李暠子孫李蕤(李寶之孫、武昭王玄孫)、李彰(李衝之孫、武昭王五世孫)、李媛華(李衝之女、武昭王玄孫)、李豔華(李蕤之女、武昭王五世孫)等這些人的墓誌上都詳細指出其族來自“秦州隴西郡狄道縣都鄉和風裡”或“華風裡”。按蘭大教授張書城先生的《隴西李氏源流考辨》中分析,“都鄉和(華)風裡”是“東鄉槐樹裡”,即李暠子孫把“東鄉槐樹裡”說成是“都鄉和(華)風裡”,於是寫墓誌的也就寫成“都鄉和(華)風裡”了。以上史實也進一步說明臨洮東川槐樹裡就是隴西李氏發祥地、祖居地。

四、臨洮是李唐故里。

東晉時李仲翔十九世孫李暠,《魏書》載:“隴西狄道人”,史稱“西涼武昭王”。他是一位通經史,知兵法,文武兼備的政治家,是隴西李氏發展史上一位極為重要的人物。李暠之孫李寶,重孫李衝都是北魏重量級人物。在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隴西李)寶等為冠”。時李寶家“人位兼舉,因衝寵遇,遂為當代盛門”,“自涼武昭王以後,一門三公,為四海著族”。李暠七世孫李淵,為大唐開國皇帝。《舊唐書·高祖本紀》載:“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七代孫也”。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定“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的關龍簪纓的隴西李氏家族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李唐宗室出土的墓誌銘中,李淵從弟及其後裔,李壽、李貞、汝南公主、長樂公主、新城公主、蘭陵公主、李賢、李惠仙、李惟一、李侃侃、李思訓、李珪等均刻有“隴西郡狄道縣人”。大詩人李白自稱“白,隴西布衣,涼武昭王九世孫”,充分證明了他們都是隴西李氏,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這些記載與史料,既表明天下李氏人才輩出,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說明,從秦漢到隋唐,在綿延一千多年的家族興衰歷程中,伴隨著這一時期經濟、政治、軍事的發展,從古隴西這塊土地上征戰殺伐,走向全國,或以文治,或以武略,建功立業,聞名於世,終於建立了李唐王朝。從漢代邊將到唐朝帝王,湧現出一大批叱吒風雲,英姿獨標,偉業赫赫,彪炳史冊,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因而也使臨洮成為李唐故里而聲名卓著,歷史輝煌。

五、臨洮是隴西李氏尋根敬祖聖地

漫長的李氏歲月中,李氏已經發展到一億多人,成為中國最大的姓氏,今天在臨洮也有不少。現在臨洮的56萬人口中,有8萬人姓李,佔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整個臨洮境內,以李姓命名的村莊達76個,可以說遍地都是“李家莊”。僅僅是“李家灣”就有10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村莊叫紙坊李家、窯頭李家、瓦坊李家、大戶李家、小戶李家、單莊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稱。

現在臨洮仍儲存李氏元祖李耳(老子)飛昇地鳳台、隴西李氏祖居地槐裡村,隴西李氏始祖李崇作隴西郡守時興築的戰國秦長城遺蹟,現存最早的隴西李氏祖墳—西漢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涼武昭王李暠衣冠冢、唐西平王李晟父左金吾衛將軍李欽墓等遺址及 “隴西李氏”根在狄道的諸多墓誌銘等史料。2005年12月,由甘肅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審編,根據大量史料和遺址考證後,臨洮是隴西李氏祖籍地已編入甘肅史話叢書《臨洮史話》一書,2007年4月也收編入《甘肅史話》。由甘肅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寫入史冊。

狄道是李氏隴西房的始居地,隴西李氏在此繁衍,興起,登上了中國古代的政治舞臺,創下了盛唐偉業。縱觀中國古代史,“自貫狄道,布在方策”的李姓帝王有27位(西涼李暠父子三王,唐朝李淵家族21帝,南唐李昪祖孫三帝)籍貫狄道的宰相12位(北魏2人,唐朝10人),至於狄道籍的侯王將帥、郡守縣令和文化名人更是數以百計。所以,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定四海望族時,“以(隴西狄道李)寶等為冠”;宋代,就有“故言李者稱隴西”的定論;今日,海內外的李氏後裔仍以“隴西堂”為堂號、自己祖先源於“隴西”為榮。

隴西李氏祖籍臨洮聯誼研究會經過10多年的研究,透過廣泛宣傳,加強了同海內外李氏宗親社團及後裔的聯絡、交流,使李氏宗親組織和後裔真正認識到,臨洮就是隴西李氏發源地,因此到臨洮來尋根祭祖的李氏宗親組織和後裔逐年增加。瀋陽李氏李錚弟兄自2001年8月來臨洮尋根後,為李氏故里臨洮敬贈了一尊老子(李耳)雕像。2006年有南京的韓國籍的李氏後裔一行三人;有福建閩南李氏宗親聯誼會一行13人;福建長樂隴西李姓海外宗親聯誼會一行16人;2007年江蘇常州李氏;2008年江西省豐城市李氏;新加坡李唐宗室後裔李傳業等來臨洮尋根敬祖;他們有的給本會捐助了資金。有的贈了李氏族簿等資料。另外同我會來信聯絡;打電話互相交流資料;準備來臨洮尋根的還有北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山東等地的。多年來透過聯誼,寄發資料,收到各地李氏宗親會贈送的李氏族譜有十多種。大多數李氏族譜中,關於李氏先祖的記載上,都寫有“西漢太尉李仲翔葬於狄道東川”,這同本會研究的史料,臨洮現存李氏先祖遺址是一致的。這進一步證明,古隴西即今臨洮,甘肅臨洮就是隴西李氏之根,真正是隴西李氏尋根敬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