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康熙幽禁的皇長子胤禔,最終得到貝子品級,是不幸、還是幸運?

康熙的皇長子胤禔(實際是康熙的第5個兒子),算是最早被康熙給全盤否定的皇子。自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被康熙下令幽禁,胤禔一直都沒有得到釋放。儘管如此,在康熙的眾多兒子中,胤禔算是比較長壽的了。

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廢黜胤礽的太子之位時,就將大阿哥胤禔,給排除在了新太子人選的行列,理由是,康熙認為胤禔性格不好,也不聰明,當不了太子。

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

今天就透過史料來了解一下,大阿哥胤禔,是否真如康熙所說的那樣“躁急愚頑”。

被康熙幽禁的皇長子胤禔,最終得到貝子品級,是不幸、還是幸運?

01

胤禔,出生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十四日,那一年,康熙皇帝才只有19(虛)歲。胤禔有一個同母的親哥哥——出生於康熙九年(1670年)閏二月初一的承慶(康熙第3個兒子,未序齒)。但可惜,承慶在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十八日,就早夭了,還不滿2週歲。

或許是擔心胤禔也養不活,康熙就將他交給了內務府總管噶祿,讓其帶回自己家,代為撫養。這位噶祿,姓戴佳,與康熙皇帝的成妃戴佳氏(老七胤祐的生母),是親戚關係。

大阿哥,養於內務府總管噶祿處。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五》

胤禔出生1年多後,即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康熙的嫡次子胤礽出生了。

論出身,胤禔肯定是無法與身為嫡子的胤礽相比的。

胤禔的生母,是後來被封為惠妃的納喇氏,屬於資歷比較老的康熙後宮嬪妃。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將惠妃,說成是明珠的妹妹。惠妃與明珠,雖然都姓“納喇”,但“納喇”這個姓氏,也分“葉赫、烏喇、哈達、輝發”等不同家族。《欽定八旗通志》中記載,明珠的家族,是“葉赫地方納喇氏”,隸屬滿洲正黃旗。

納喇為滿洲著姓,其氏族散?(chǔ)於葉赫、烏喇、哈達、輝發、及各地方,雖系一姓,各自為族。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二十二》

《愛新覺羅宗譜》中有載,惠妃的父親,是“郎中索爾和”。

而明珠的父親,是被授予騎都尉世職的尼雅哈。所以,明珠與惠妃,絕不可能是親兄妹的關係。

明珠,滿洲正黃旗人,姓納喇,葉赫貝勒錦臺什之孫也。父尼雅哈,當太祖高皇帝滅葉赫時,隨其兄德勒格爾來降,授佐領,屢從徵,有功,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予騎都尉世職,順治三年卒。

——《欽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因為明珠有一個堂兄,也叫索爾和,所以,有人認為,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但這位葉赫納喇·索爾和,當過吏部侍郎、兼佐領,他在順治朝病故時,就擁有二等阿思哈尼哈番(二等男爵)的爵位。而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中,惠妃的父親索爾和,那會兒還只擔任著司庫一職。

康熙給胤禔這個皇長子選的嫡妻,是尚書科爾坤的女兒——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黃旗人。伊爾根覺羅氏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初六,為胤禔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女兒)。由此推算,他倆成親的時間,應該是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或者比這更早一點。

胤禔的前5個孩子(4女1子),都是由嫡妻伊爾根覺羅氏所生,時間跨度從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到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並且,伊爾根覺羅氏是一連生了4個女兒之後,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三十日,生下了嫡長子——弘昱。由此可見,胤禔與伊爾根覺羅氏的關係,應該挺不錯的。但可惜,伊爾根覺羅氏早逝。後來,胤禔又續娶了總官兵張浩尚的女兒,為繼福晉。

胤禔的嫡長子弘昱,壽命也不長,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十三日病逝,只有23(虛)歲。雖然弘昱去世之前,已經娶妻,但卻沒有留下子嗣。

順便插一句,康熙給弘昱找的嫡妻,是工部尚書赫呢(也寫作赫奕)的女兒——赫舍里氏,這位赫舍里氏的曾祖父,是康熙赫舍裡皇后曾祖父的親弟弟。康熙做這樣的安排,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讓老大胤禔與太子胤礽,親上加親。

被康熙幽禁的皇長子胤禔,最終得到貝子品級,是不幸、還是幸運?

02

康熙雖然沒有將胤禔封為太子,但也很注重對他的培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初二,康熙皇帝讓19(虛)歲的胤禔,給撫遠大將軍和碩裕親王福全當副將,去討伐噶爾丹,希望胤禔能在實戰中,得到鍛鍊。

辛卯。噶爾丹深入烏朱穆秦地。上命和碩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允禔副之,出古北口。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七》

不過,胤禔這次出征,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因為他才走了1個多月,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十三日,康熙就詔他回京,理由是,康熙得知,胤禔與裕親王福全,產生了矛盾。據福全說,是胤禔“軍中過惡”。

在公,裕親王福全是胤禔的上司;在私,福全又是胤禔的伯父。如果胤禔是個聰明內斂的人,實在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與福全鬧矛盾。不過,康熙還是給了自己兒子一個臺階下,說胤禔是被小人挑撥的。

上諭大學士等,允禔聽信小人讒間之言,與撫遠大將軍和碩裕親王福全不相和協,妄生事端,私行陳奏,留駐軍前必致僨事。著撤回京。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八》

而在此之前,17(虛)歲的太子胤礽,也惹得康熙不高興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十四日,康熙動身去巡幸邊塞,其實,他是想去親自指揮討伐噶爾丹,但半道上,康熙卻突然生起病來。七月二十三日,在眾位大臣的勸說下,康熙取消了親征的計劃,打道回府。七月二十四日,與老三胤祉一起奉詔趕來的太子胤礽,卻因為在見到生病的父親後,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擔憂和關心,而被康熙指責為“絕無忠愛君父之念”。康熙一氣之下,將太子胤礽遣回了京城。

是日,允礽、允祉,至行宮請安,見聖體未寧、天顏清減,略無憂戚之意見於詞色。上以允礽絕無忠愛君父之念,心甚不懌,令即先回京師。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七》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決定再次討伐噶爾丹,並御駕親征。二月二十八日,康熙下令,由皇太子胤礽留守京師,代替他這個皇帝,全權處理各部門遞上來的奏摺,如果遇到非常重大的事情,由大臣們商量出個結果後,直接奏報給太子胤礽。康熙這時給胤礽的許可權,是相當大了。二月三十日,康熙就帶著大軍開拔,隨行的皇子,共有6位,年齡最大的,就是25(虛)歲的胤禔,最小的,是16(虛)歲的老八胤禩。

甲寅。諭大學士等,此次各部院衙門本章,停其馳奏,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一》

這次出征,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初九,康熙就回到了宮中。

第二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初六,康熙親自前往寧夏,去討伐噶爾丹。這一次,康熙讓胤禔隨駕。

是日,上行兵寧夏,命皇長子允禔隨駕,設鹵簿。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初二,康熙第一次給皇太子以外的皇子進行加封。27(虛)歲的胤禔,被封為多羅直郡王。老三胤祉,被封為多羅誠郡王。而老四胤禛、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八胤禩,都被封為多羅貝勒。

丁丑。冊封皇長子允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允祉,為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俱為多羅貝勒。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七》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十六日,康熙帶著皇長子胤禔、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去巡視永定河堤的修築情況。四月十七日,康熙為了不增加農忙中的百姓的負擔,下令抽調八旗兵丁,進行疏通河道、及築堤的工作,而這些抽調上來的兵丁,都交由胤禔管理。

八旗幷包衣屬下,每佐領派護軍各二名、驍騎各二名、步軍共一千,令其挑浚,著直郡王允禔總領之。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一百九十八》

03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康熙皇帝在巡幸塞外的途中,突然宣佈要廢黜太子。在此之前,康熙就已經讓胤禔,來負責他的安保工作,因為康熙發現,太子胤礽有試圖在夜晚,窺視他(康熙)帳篷內情況的行為。

更可異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竊視。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

但奇怪的是,康熙表明要廢黜太子的同時,也宣佈,他雖然讓胤禔負責安保,但並不會將胤禔,立為新的太子。

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允禔為皇太子之意。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

不過,康熙在回宮的路上,還是讓皇長子胤禔,負責看守廢太子胤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六日,康熙一行人回到了京城,便由皇四子胤禛,與胤禔一起,共同看守胤礽。

至是抵京,設氊帷,居允礽於上駟院旁。上特命:皇四子胤禛,同允禔看守。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

胤禔和太子胤礽的關係,應該不是很好,所以,察覺到康熙對胤礽的反感後,胤禔便抓著這個機會,在康熙面前說了胤礽的壞話,還向康熙提議,如果有需要,他願意代替父親,將胤礽給殺了。康熙雖然對胤禔的言論,感到既震驚又氣憤,但並沒有立即就對胤禔採取行動。

戊戌。上諭諸皇子曰,拘禁允礽時,允禔奏,允礽所行卑汙,大失人心。相面人張明德,曾相允禩,後必大貴。今欲誅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告誡眾皇子,管好自己的護衛、太監,以及奶孃的丈夫等人,不要讓他們狐假虎威、胡作非為。順便,康熙斥責胤禔,不該讓太監、護衛等人,私下幫其探聽訊息,更不應該乘著負責看守廢太子胤礽的機會,將胤礽處的匠人都抓去、還對他們施以“苦刑”。另外,胤禔之前有向康熙表態過,說他們兄弟幾人,會“同心合意,在皇父膝下安然度日”。哪知,康熙聽了這話,反倒更加惱怒,說如果他們兄弟中有人想造反,他們是不是也會齊心協力地包庇那個人?

前召爾等面諭時,允禔奏伊弟兄等,嗣後同心合意,在皇父膝下安然度日。似此,亦非善言。假使爾等內有不肖人,行非禮事,亦可眾人一心助之而行乎?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十五日,看準時機的老三胤祉,告訴康熙,胤禔將一個會詛咒之術的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招去,不知道要幹些什麼。康熙立即令人,將老三提到的那些喇嘛、以及胤禔府上的護衛等人,一起抓起來審問。結果,這些人供出,胤禔有讓他們用巫術詛咒胤礽。那些“鎮厭物件”,也被挖了出來。這下,康熙意識到,胤禔比廢太子胤礽更加危險,便將胤礽之前的種種不當舉動,都歸結為是被巫術所害。

巴漢格隆等供,直郡王欲咒詛廢皇太子,令我等用術鎮厭,是實。隨差侍衛納拉善等,掘出鎮厭物件十餘處,命交和碩顯親王衍潢等,嚴擬具奏。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五》

十一月初一,康熙皇帝下旨,革去胤禔的直郡王爵位,將其幽禁在他自己的王府內。這一年,胤禔37(虛)歲。

十一月。癸酉朔。諭領侍衛內大臣等曰,允禔,著革去王爵,即幽禁於其府內。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五》

04

康熙對幽禁中的胤禔,還不是很放心。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四月十五日,康熙因為即將要去巡幸塞外,擔心胤禔,會乘機在宮裡搞政變。康熙的想象力也是豐富,說他一旦離開皇宮,胤禔或許就會讓一個太監,假傳皇太后懿旨、或者是謊稱奉有密旨,幹些殺人害人的勾當。為此,康熙要文武大臣們討論,應該將胤禔關在什麼地方、如何看管,才比較安全。大臣們商議後上奏,胤禔還是關在他自己府裡,可以暫時從八旗中,“派護軍參領八員、護軍校八員、護軍八十名”,輪流看守,直到康熙回宮。

朕意今欲將大阿哥安置一處,令其安靜,不致生事方好。倘萬一事出,朕在塞外,須兩三日後,始聞知,必致遲誤。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七》

四月二十三日,康熙說他已經派“八旗章京十七人”,去負責看守胤禔,這些人,個個都是經過慎重挑選的,絕對只效忠於他這個皇帝。另外,康熙又派了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負責看守胤禔。此外,康熙又讓領侍衛內大臣,不定時地前去巡察看守情況。

康熙之所以要派這麼多人嚴密看守胤禔,是因為胤禔的勢力,不容小覷。康熙說過,雖然上三旗中支援胤禔的人不多,但在其他五旗內,聽胤禔話的人數,還是很可觀的,尤其很多還是宗室子弟。

今三旗大臣、侍衛,為大阿哥所愚者,不過一二人,其五旗蠢然無知諸王幼子被愚者,甚多,大阿哥若出而妄動,則此蠢然無知之輩,又將附和之矣。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七》

安排好了一切,康熙覺得,胤禔應該翻不起什麼浪來了,便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四月二十七日,帶著被複立的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啟程去塞外巡幸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二十日,康熙又對外說,老大胤禔患有家族遺傳的瘋病。

又諭曰,自太祖太宗以來,宗室中患瘋疾者,不止一人。英郡王,臨陣甚勇,效力甚著,但瘋疾一發,即便妄行。大阿哥允禔、公景熙,亦皆有瘋疾。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七十七》

康熙皇帝去世之後,雍正一直沒有解除對胤禔的禁錮,當然,他也沒有讓廢太子胤礽恢復自由,因為將這2人禁錮的,是康熙皇帝。雍正還說了,康熙曾經留下“朕若不諱,二人斷不可留”的硃筆諭旨。

當日大阿哥殘暴橫肆,暗行鎮魘,冀奪儲位,二阿哥昏亂失德,皇考為宗廟社稷計,將二人禁錮。此時曾有硃筆諭旨:“朕若不諱,二人斷不可留。”此廣集諸王大臣特降之諭旨,現存宗人府。

——《大義覺迷錄·卷一》

雍正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康熙去世後的第二天,將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晳,封為郡王,而對於胤禔的兒子,雍正一直沒有任何表示。不過,雍正認為,他對胤禔的兒子,也算是優待了,例如,雍正就提到,胤禔的庶長子弘昉,雖然沒有任何爵位,但仍然被允許住在王府裡。

大阿哥之子弘昉,一間散宗室,亦現居親王邸第,豈伊本分所應得乎?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四》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大阿哥胤禔病逝,享年63(虛)歲,雍正讓人按照貝子品級,給胤禔辦理喪事。而同樣被幽禁著的廢太子胤礽,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就病故了,只有51(虛)歲。

史料中,有奉恩鎮國公諾恩託和,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二,遞上的題為“奏已知大阿哥有病,未及時奏聞醫治,自請交部議處折”。十一月初九,大學士鄂爾泰也有遞上題為“奏議將延誤大阿哥治病之官員,交部院察議折”。看來,當時負責看守胤禔的一些官員,並不是很盡心。

結束語

胤禔去世的第二天,即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二,其庶長子弘昉,才被雍正封為奉恩鎮國公。這時的弘昉,已經31(虛)歲了。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月,雍正讓弘昉,署理鑲白旗漢軍都統。弘昉好歹是有事可做了。但雍正去世之後,乾隆就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六日,解除了弘昉的職務。

公弘昉,著不必署理鑲白旗漢軍都統事務,其員缺,另行奏請補授。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五》

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十二日,乾隆才授予弘昉鑲紅旗護軍統領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