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漢武帝劉徹好戰,他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匈奴,在位54年,和匈奴就戰了44年之久。為了戰勝這個強大的敵人,西漢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漢朝在經濟上的困境除了抗擊匈奴所需的開銷外,還有其他方面的花費,比如打通絲綢之路,等等。

但同樣是對外征戰,七百多年後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執政期間也有一個勁敵——突厥,雙方也博弈了多年。但為何唐朝不僅沒有被戰爭拖垮,反而還整出一個“貞觀之治”的盛世呢?

兩者相比,這究竟是為何?以下兩方面分別闡述。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漢武帝的財政危機

大約在公元前200年,散居在當今甘肅、寧夏、內外蒙古的遊牧民族大致有:東胡、大月氏、烏孫、匈奴等諸多部落,其中勢力最強大的民族就是匈奴。

匈奴全盛時代的人口也不過200萬左右,不及西漢的十分之一,但軍事力量卻異常強大,劉邦所遭遇的“白登之圍”就是最好的證明。

白登之圍後,漢朝為維持邊境和平,採取了“和親”政策。但漢朝軍事上的弱勢已被匈奴看穿,造成的局面就是,匈奴人不僅要漢人的姑娘,也照舊經常襲擾漢朝邊境,甚至還有幾次兵鋒直指長安,長安附近的甘泉宮就被匈奴人燒了好幾回,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七十餘年,直到漢武帝劉徹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被動的局面。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劉徹之所以發起對匈奴的征討,主要得益於繼位初期經濟上的強大,漢朝與匈奴的和親政策為西漢的休養生息提供了空間,從漢初經歷文景時代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國家沒有出現嚴重的政治動亂,也沒有發生嚴重的水旱災荒,民間家給戶足,糧倉充滿,朝廷財政也大有盈餘,可以說“文景之治”為武帝攻打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漢朝與匈奴基本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每次的戰爭消耗都是巨大的。比如漠北決戰,劉徹調集了十萬騎兵,由衛青、霍去病統領,分東西兩路進攻。此次出征,負責運送後勤的戰馬就達到了四萬匹,步兵輜重幾十萬人,其後勤保障可謂規模空前。

毫無疑問,漢朝花費在匈奴之戰上的錢財是巨大的,但除了對抗匈奴,在工程建設方面的花費也不小,比如對河西走廊與河套平原的開發,在此都設立了郡縣,並築城駐軍,可以說不惜血本也要在此站住腳跟。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在打通絲綢之路方面的花費也不少,為了與西域結盟,劉徹採用的措施是又打又拉的策略。張騫率先開啟了漢朝與西域的破冰之旅,第一次出使西域花費了十三年時間,雖然沒有建立起與大月氏的盟友關係,但他創造了中華歷史的神話,一條貫通中西的文化大道。

張騫之後,漢武帝多次派遣使團出使西域諸國,先後使用武力征服了樓蘭、車師,與烏孫建立了盟友之後,又發動了對大宛國的戰爭。與此同時,為了交好西域,漢朝也送出大量的財物去打點各國。

除此之外,漢武帝還大規模地治理了兩次黃河,動用軍隊十幾萬人,把黃河從東到西都修了一遍。再加上,他的私生活也很豐富,又要賞賜皇子,泰山封禪等活動,還有建造自己的陵墓就建了五十年左右,這些花費也不小。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到公元前120年,與匈奴的戰爭由被動變主動,打仗軍費開支加大,安置匈奴降軍也要花錢,再加其它各方面的開支,漢武帝的財政便出現了困境,至124年,文景之治積累下來的財富差不多就花光了。

然而比沒錢更可怕的是,西漢的經濟政策也出現了問題。西漢原本在經濟上採取重農抑商、輕徭薄賦政策,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透過經商成為勢豪大戶的商人,為了提升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他們開始買田置地,成為新興的地主階層。

這樣一來,這些新興地主階層便有了雙重身份,既是漢朝地主,同時又是商人。西漢從建國後,實行的是低稅率政策,工商業的巨大利潤,交稅卻是非常低。再加之,這些新興地主獲得新身份後,與官府勾結,巧立各種名目逃避稅收,以致於到後來,掌握國民經濟命的重要行業都到了這些富商巨賈手裡。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由於在漢武帝之前,西漢舉國信奉的是黃老無為之學,對民間經濟採取不干涉政策,久而久之政府對民間經濟便失去了控制。再加之土地兼併問題,貧富差距便不可避免,等等,諸多經濟問題都等著漢武帝去做調解。

為了籌款,武帝不得不實行改革,比如漠北一戰的軍費,就是從鹽鐵改革當中獲取的,但在改革中又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是需要武帝去解決。

綜上所述,不論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也好,對西域的又拉又打也好,他所揹負的經濟壓力是很大的。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初步劃定了華夏的江山,漢武帝不愧是一位偉大的帝王。

那麼唐太宗在對外征戰時,為何還弄出了個“貞觀之治”呢?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唐太宗的對外戰爭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建國初期,李世民為唐朝的江山進行了一系列的內戰,比如平定劉黑闥、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在他執政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對外戰爭,比如:與突厥的較量,吐谷渾之役,還有與西域的系列戰爭。

漢武帝敢對匈奴叫板,在經濟上得益於祖輩們的積累,可以說他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費在了與匈奴的較量上。在巫蠱之禍後,他頒佈了《輪臺罪己詔》,之後漢武帝才開始真正治理國家,漢朝才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

但唐太宗的路線與漢武帝是不一樣的,在他繼位後,經歷了隋末大亂,唐初的國庫空虛,民生凋敝,面對突厥人的挑釁,李世民很有自知之明,一是沒錢打仗,二是自己的位子還沒坐穩,所以並不敢貿然對突厥人用兵。因此,他對突厥人採取的是妥協的措施。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比如渭水之盟的建立。突厥經過多年的發展,到隋朝時已分裂為兩個集團,即東突厥和西突厥,後來隋文帝聯合西突厥,大敗東突厥,此後的東突厥消沉了一段時間,至隋末,又起來興風作浪,成為一支大唐勁旅。

早在李淵父子晉陽起兵時,就曾向突厥納貢,以便安心爭奪天下。大唐建立後,高祖也曾送給突厥不少金銀財寶。但突厥貴族的貪婪永遠沒有止境,為了更好的掠奪中原,他們一面拿著大唐的錢財,一面背地裡支援著大唐的敵人,薛舉、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等各方割據勢力,都曾受過突厥人的支援,甚至是借兵。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武德七年(624),東突厥來犯,當時唐軍大批兵馬還沒來得及回都,高祖便派出時任秦王的李世民出面解決,在拿了大唐的錢財後,突厥人走了。至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剛結束,東突厥趁著唐政局動盪,又一次大舉來犯境。這次又是李世民出馬談判,最後訂立了渭水之盟,之後突厥人又拿著錢財撤回去了。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大唐初期對待突厥人的主要政策就是拿錢消災買和平。那麼,大唐為何不出兵解決這個討人嫌的突厥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沒錢,所以,李世民集中精力除了練兵,就是搞經濟建設,然後等待時機一舉將突厥消滅。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所以,貞觀三年(629年),時機一旦成熟,李世民絕不貽誤戰機。當時東突厥內部發生矛盾,太宗十一月便派出以李靖為首的十萬大軍,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一舉平定了曾經稱霸一時的東突厥,從此北部邊境終於安靜了。

待東突厥這支勁旅搞定後,太宗又先後把矛頭對準了吐谷渾,而打這場戰爭時已是貞觀八年(634年),再說對付吐谷渾遠沒有東突厥那麼困難。再之後去征討西域不聽話的小國,已到了貞觀十三年(639年)。平定了這些小國後,西域的道路被徹底打通,由此揭開了絲綢之路新的篇章。

此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漢武帝征戰匈奴時,正值匈奴強盛時期,之後武帝還經歷了匈奴的分裂,可以說,武帝不僅參與了,而且見證了匈奴從強盛到衰落的過程。

漢武帝抗擊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相比之下,李世民遭遇突厥時,突厥已分裂為東西二部,相應實力也減弱,所以,唐太宗集中精力對付東突厥時,才有了一舉拿下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太宗的對外戰爭之所以沒有影響到“貞觀之治”盛世的形成,一是對手沒有匈奴那麼強悍,對大唐的對內治理影響有限。二則是初期的妥協政策,為對內治理贏得了時間。

綜上所述,漢武帝的對外戰爭為什麼越打越窮,而唐太宗為何能整出貞觀之治,基本說完了,如有補充,評論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