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對秦國而言,商鞅是一位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

秦在秦穆公時代,當然是很了不起的,不但當時奉天子命“永霸西戎”,成為西方霸主,甚至到了兩百餘年之後,還被後人稱為“甚光美”,認為再也沒有出現過比秦穆公時期更風光的日子,那麼,這兩百餘年他們都幹嘛去了?

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正如有位了不起的英雄說過的那樣,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穆公之後,什麼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那是一代不如一代,更有甚者,再傳至秦悼公時期,更是發生了秦悼公、秦懷公、秦簡公、秦出子四代內亂。

本來就不怎麼爭氣,再加上自個兒這麼一使勁兒折騰,好麼,好容易才崛起的強國又成了個三四流的國家,致使“諸侯卑秦”不說,還時不時的受點三晉、義渠以及巴、蜀等國的欺負,有名的四面受敵,內憂外患,苦不堪言。

眼看著秦國就要越來越倒黴的時候,天大的救星出現了,誰?

魏國的魏武侯,因為打算與楚國爭霸中原,暫時無暇顧及後方,於是呢,為了有一個穩定的後方環境,魏武侯呢,就創造性的,異想天開的將因為內亂,而躲避到魏國三十餘年的秦靈公之子贏師隰送回秦國,贏師隰是秦國正統繼承人,又在河西學派唸了幾年書,有東方遊學生活的經驗,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才。

魏武侯把這等狠人送回去,秦國還不是瞌睡遇到了枕頭,國內老氏族立馬聯合起來,幹掉秦出子,扶持贏師隰當了君上,即有名的秦獻公。

秦獻公一上臺,立刻推廣振興經濟的“初租禾”,承認土地私有,鼓勵多墾荒田。

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在這種經濟制度的刺激下,秦國終於懸崖勒馬,有了點復興的苗頭,當然,秦國兩百餘年積弱,秦獻公一個小小的“初租禾”肯定改變不過來。

那個時候,山東諸國照樣卑秦,連最起碼得互通使節都不願意,更別說其他交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秦獻公薨,兒子嬴渠梁,即赫赫有名的秦孝公上臺。

秦孝公上臺伊始,即釋出振聾發聵的“招賢令”,面對天下招賢,並許諾:“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無論是誰,什麼出身,但凡有本事把秦國弄起來,高官厚祿、分茅裂土要什麼有什麼,保你實現人生價值。

於是,商鞅來了,當然,這時候還叫衛鞅,或公孫鞅,魏國衛星國衛國的王孫,官至魏國中庶子,河西學派優秀畢業生,得到導師、魏國駙馬、趕走吳起的陰謀家公叔痤的賞識,雖然不明覺厲,然並卵,商鞅在魏國混的還是很不如意,很不容易怎麼辦?

好容易趕上秦國招賢,那自然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溜溜跑到秦國,獻上帝、王、霸三術,最終以霸術得到秦孝公青睞,開始了為期十餘年的變法,結果呢?

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商鞅於孝公三年,即前359年入秦、變法,孝公七年,前354年,魏國魏惠王便主動降下身架,到秦國杜平(陝西澄城縣)與秦孝公會盟;

孝公二十年,前342年,秦便被天子賜號為“霸”,中原諸侯來賀,於是秦孝公派公子少官與諸侯在逢澤(河南商丘市睢陽區)會盟,並帶他們朝見了周天子。

從“諸侯卑秦”到主動會盟,再到成為“霸”,乃至於被秦國一個小公子帶領去朝見天子。

這中間的差距自然天地懸殊,為什麼?

諸侯忽然善心大發嗎?當然不是,實力而已。於此而言,商鞅對秦,功勞是大大滴,秦孝公呢,自然非常喜歡商鞅,怎麼喜歡?

僅僅是“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沒那麼簡單,商鞅變法成功之後,秦人是“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老百姓只知道有商鞅,而不知有大王,對這一點,秦孝公自然心知肚明,心知肚明怎麼辦?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什麼意思?

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臨了,想把君位傳給商鞅,但商鞅卻堅辭不受,堅決不肯接受,為什麼?是他淡泊名利,沒把君位放在心上嗎?

既然沒放在心上,為什麼在自己的封地“君又南面而稱寡人”,越制,特別在乎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事實證明,商鞅還是有點野心的,可問題是,既然有野心,秦孝公“欲傳商君”,商鞅卻又堅辭不受,他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葉公好龍或者秦孝公其實暗伏殺手嗎?

當然不是,至於其中原因,當時有個叫趙良計程車人說的很好,商鞅功成名就時,趙良求見過他,給當面潑了一盆涼水,其中一條就是,商鞅執法太嚴,致使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以及老百姓都“戰戰兢兢,道路以目”。

上上下下都得罪個遍,沒有民意基礎,這一點,商鞅肯定心知肚明,心知肚明怎麼辦?

坐江山,肯定不能單機,需要很多很多的幫手,如今上上下下都反對他,商鞅還怎麼玩,貿然接受君位,斷了宗室貴戚的指望,跟秦國根深蒂固的老氏族肯定成了不共戴天的生死仇敵,這個時候想找別的盟友,誰能幫他?

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老百姓,別指望了,因為他們認為“商君,秦之賊也。”

大家夥兒都這麼看待他,商鞅哪裡還有半點活路,也許,這就是商鞅太熱心工作,而不給自己留後路的後果。

所以,商鞅對自己能吃幾碗乾飯非常清楚,君位,那是絕對不敢想,能想的,也就只有“君又南面而稱寡人”,關起門來自己過過癮,當年秦孝公答應“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如今呢,我只關起門來自己過癮,夠低調吧,然而……

其實呢,秦孝公死後,別說死,變法成功後,商鞅還是有活路的,趙良說過,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趙“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激流勇退,辭官歸隱,可惜商鞅沒聽,沒有辦法,最終就只能背個謀反的罪名,落個悽慘的下場了。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