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商君列傳》,評商鞅變法

商鞅(前390-前338)變法在初中歷史課本就學習過,但是教材講的很簡單。昨日讀《史記》,進一步瞭解商鞅。

孔子不姓孔,老子不姓老,商鞅也不姓商。商鞅出生於戰國時期的衛國(今河南安陽),姬姓,公孫氏,即公孫鞅。後封於商,人稱商鞅。

魏相公叔痤和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對商鞅影響較大。

當時衛國弱小,已經成為魏國的屬國。商鞅20多歲到魏國遊學求發展。魏國最先利用李悝變法,重視發展農業,加強法治,國力強盛起來。商鞅在魏國深受李悝法家思想的影響。公孫痤很欣賞商鞅的才幹。他向魏王推薦商鞅,可惜魏王昏庸不採納他的建議。

商鞅聽說秦國重視人才,秦孝公正四處尋找治國安邦的人才,於是他帶著李悝的《法經》來到秦國。幾經周折得到秦孝公的信任重用。《資治通鑑》記載商鞅變法開始的時候“立木取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商鞅最後如數賞賜獎金,取得人們的信任。為以後變法準備了有利條件。

商鞅變法,秦國變得強大起來。但是變法遭到許多貴族、大臣的反對。商鞅鐵面無私嚴格執法,甚至因為太子違法嚴厲懲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被割掉鼻子,一個臉上被刺字。

前340年商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是他在魏國時的朋友。商鞅設計與公子昂談判,卑鄙地抓獲公子昂,魏軍大敗,商鞅因此升官發財,受封於商(今天陝西商縣)。

商鞅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立連坐之法,致使一人犯法,四鄰受罰。他還制定殘酷的刑罰:肉刑、大辟、鑿頂、抽肋···。很多人勸說他減輕刑罰,商鞅堅決不改正。最後他自己“作法自斃”,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滅全族。

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發展壯大國力,其中最成功影響深遠的商鞅變法。由於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由牴觸西部的邊遠、落後國家,一躍成為富強、先進的國家,為以後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與商鞅變法是緊密相關的。

商鞅“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他的思想和做法確實有很多極端之處。“商鞅雖死,但秦法未敗”。對商鞅的評價應該一分為二,不可走極端。

讀《史記·商君列傳》,評商鞅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