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處世之道自信而不自傲,求強而不逞強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自信而不自傲,求強而不逞強

文:星與爾(讀史專欄作者)

曾國藩是一個奇人。後人評價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他農村出身,六考不中,後又平步青雲,十年七遷,連升十級。

看起來一帆風順,平步青雲,然而,他時時處在朝廷的猜疑和同僚的攻訐之中。

那麼他是怎樣憑藉自己的謀略和膽識,在波譎雲詭的朝堂中巧妙周旋的呢?

01、自信而不自傲

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條件,追求理想需要自信,創造輝煌需要自信。

村上春樹在書中寫道:

要自信!只要自信就無所畏懼。

曾國藩在兩次赴京會試都落第的情況下,依然發出了“

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

”的豪言壯語。

正是自信成就他,也成就了他的非凡事業。

但是,自信過了頭,就是自傲。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

在曾國藩中進士、點翰林的那年,他的祖父就對他說:

“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便全好了。”

戰國時期,魏惠王派太子申和龐涓領兵抗齊。

當時孫臏只有一萬人馬,龐涓卻有十萬大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之下,孫臏想出了減灶誘敵之計。

他假裝打不過,邊打邊退,退兵第一天齊軍造了十萬人吃用的灶臺,第二天減少到五萬,第三天減少到三萬。

龐涓剛愎自用,認為齊軍在自己精兵強將鎮壓下已經軍心渙散。

龐涓見齊軍連日撤退,丟盔棄灶,認為齊軍敗退,就急忙帶少數精兵前去追趕,不料在馬陵中了孫臏的埋伏,死於樹下,一命嗚呼。

曾國藩的學識、地位、才能在當時也算是出類拔萃,但他對自己的評價卻是:“自感秉質愚鈍,舍‘勤’、‘勉’二字別無他處。”

他還說:“吾平生短於才……自問僅一愚人耳。”

正因為他一直能夠平視自己,抱有謙虛謹慎的心態,才能使他孜孜不倦的學習,最終成為千古一完人。

誠如楊絳先生所說:“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02、求強而不逞強

曾國藩在日記中說:“自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

然而,曾國藩又說:“人須求強,但不能逞強。”

咸豐二年在長沙辦團練時,他也犯了逞強鬥狠的錯誤。

他看不慣湖南官場昏庸無能的現狀,恨不得一下就扭轉局面,就單槍匹馬開始蠻幹,派人大肆蒐集民間堂會組織成員或同太平天國有聯絡的嫌疑分子。

抓到人後,不經過朝堂審理,隨意處置,大開殺戒。搞得當時長沙百姓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在看到長沙綠營兵紀律渙散時,又主動將軍隊接攬過來,由他統一操辦。

結果呢?不但百姓不感恩戴德,將士更是怨聲載道。

湖南官場人人反感,長沙百姓人人唾罵,巴不得讓他趕緊走。

後來,咸豐七年,曾國藩因為父親病逝在家守孝時,全面認真的研究老子的《道德經》,才大徹大悟,悔不當初。

他在日記中寫道:“參清德、陳啟邁,

越俎代庖,包攬干預種種事情,辦理之時,固然痛快,卻沒想到,鋒芒畢露,剛烈太甚

,傷害了清德、陳啟邁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無形中給自己設了許多障礙,這些事業的損害,大大超過了一時的風光與快意。”

明智的人要善於藏鋒顯拙,該裝傻的時候,一定不能太精明。

司馬懿一生赫赫功名,年老時卻被黃帝授予太傅之職,名為太傅實則無權。

狡猾如司馬懿怎麼會想不到曹氏的用心,但他依舊不動聲色,靜靜等候時機,故意裝病放鬆警惕。

後來曹爽果然被騙,放鬆警惕。司馬懿才有機會舉兵反曹,奪得魏氏江山,為晉朝建立打下基礎。

水至清無魚,人至察無徒,任何事情都要適宜。

“人不可無能,但也不能逞能。”有的時候,以退為進反而是最快的方法。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曾國藩還認為,藏鋒的最好辦法就是,少說話,多做事。

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逞能者往往吃力不討好,反被他人孤立,所以多看他人的長處,才能下好社會這盤大棋。

03、良好人際關係事半功倍

人在社會中生活,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使人身心愉悅,事半功倍。

曾國藩給弟弟的信中說:“自古以來,失德致敗的原因有兩條,一是驕傲,二是多言。”

為人應自信而不自傲,對自己的能力、潛質有正確的認識,不自卑不自傲。

處事應求強而不逞強,盡人事聽天命,用說話的時間來做事,你收穫的會比想象中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