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明者張秉文與降清者張秉貞:哥哥、弟弟之間的選擇與理想

透過四篇文章介紹,我們瞭解了張英、張廷玉父子,作為#清朝#康雍乾時期漢人精英的代表,在宦海88年的歷程中,創造了清朝漢人精英的一個傳奇——父子兩宰輔。當然,桐城張氏的代表不僅是他們父子,在他們之前有大明忠臣張秉文,為了抵抗清軍夫妻和奴僕們集體或殉國、或殉夫或殉主。與張英關係稍遠的爺爺輩的張士繩全家效忠大明。

殉明者與支援清朝

張秉文作為官員為了抵抗清軍而殉國,張士繩父子六人作為最底層的統治階層、被統治階層的最高一層,以自己所在的地位和環境也做出了自己的抉擇。可以說,他們都是為國而死。只不過,張士繩更民間,張秉文則是自己的義務。

殉明者張秉文與降清者張秉貞:哥哥、弟弟之間的選擇與理想

這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明亡時那麼多儒家知識分子選擇支援清朝?難道漢人的大明在他們心中地位不重要嗎?很顯然,重要。之所以許多文人選擇了支援新朝廷,原因也很正常。

原因很簡單。

其一大部分人都怕死,別看現在有些鍵盤俠說這個是奸,那個是賊。但問題是,如果說這話的人祖先不是奸、不是賊或者還不如奸賊呢,怎麼會有他們在今天逍遙?要我說罵呀,首先得罵自己的祖先。其次以改姓換名作為與還不如奸賊的祖先決裂。最後,我為啥不罵?因為我不認為在中華民族內部,在今人看來,無論殉明還是支援清朝都可以理解。

殉明者張秉文與降清者張秉貞:哥哥、弟弟之間的選擇與理想

其二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只在為一件事操勞——幸福地活著。

其三少部分有理想的人,要麼殉明,要麼殉儒,要麼選擇讓清朝成為儒家的朝代而非一人一姓的專有朝代。可以說,正是在這種思維者影響下,在清廷統治階層想穩定天下的思維下,清朝也最終儒家化成功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分支援清朝的文人走的路是對的。

歷史本來就得用現代人的觀點去評價,歷史敘述可以最大化還原當時的情況,但評價必須要用現代人的觀點。否則歷史就沒必要有評價了,每部歷史書都是用作者當時所處的觀點和態度去評價歷史。沒聽說,今人評價歷史要用宋人的觀點去評價宋人。

水太冷的錢謙益

歷史評價和歷史敘述不是一件事兒。聊完了這個問題,我們繼續談談張英為何選擇支援清廷,有些人認為是因為張秉彝,但我認為張秉貞這位南明、順治朝高官對於後輩晚生的影響更大。

桐城張家是一個大家族,人多利益就多選擇方向就多。哥哥張秉文選擇殉明,弟弟張秉貞選擇了投降清軍。

桐城張家在順治朝已經高居尚書一職

桐城張家第一位在清朝做大官的人乃張秉貞。張秉貞的父親乃是張士繡,爺爺是張淳。

原來,張淳生有四子即張士維、張士縉、張士繡、張士綗。

張士維生子張秉文、張秉成(過繼給張士縉)、張秉正、張秉彝(張英的父親、張廷玉的爺爺)、張秉憲。

張士繡生子張秉貞。

因此,張秉彝與張秉貞是同一個爺爺。這位張秉貞在崇禎四年(1631)考中辛未科二甲第五名進士,授戶部郎中,遷餉司、出任蘄黃江防道。之後一路升遷,直到明朝滅亡,他迎來了在明朝的光輝時刻。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李自成攻入京師,三月十九日拂曉朱由檢景山自縊,明朝就此滅亡。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開關迎清軍進入山海關。之後,多爾袞與吳三桂對李自成、劉宗敏發動進攻。李自成於二十六日敗退回京後,先在二十九日即皇帝位,之後迅速西撤。五月二日,清軍進入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在皇極門(太和門)舉行登基大典。

在崇禎帝上吊、太子朱慈烺失蹤的情況,在淮河以南的明軍部隊,以中都鳳陽總督馬士英推立福王朱由菘為帝。崇禎十七年五月,朱由菘即皇帝位,年號弘光。這時,張秉貞作為南明弘光朝的官員,受到重視,被任命為浙江巡撫。但弘光一朝在次年五月二十二日就被清軍攻陷。張秉貞也就歸順了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張秉貞補任禮部儀制司郎中,升通政參議,崇禎十年轉任兵部左侍郎,不久轉授刑部尚書,之後在范文程、陳名夏舉薦下任兵部尚書。除了張秉貞外,桐城張家肯定還有人在順治年間就已進入新朝效力。只不過關係比較遠,且地位不高沒有記錄而已。

張英的從叔伯在順治朝的高官地位,自然讓張氏中的大部分子弟繼續選擇科舉之路,張英的哥哥們也不例外,例如大哥、三哥,但張英的二哥卻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作為一名文人,他不可能金戈鐵馬、上陣殺敵,他能做的就是選擇與支援清朝的兄弟們不來往,一家人過起了看似辛勞、無為,但內心並不缺少充實的生活。

下文我們就介紹一下張英的父兄們,特別聊聊這位“心存大明”的二哥。

相關文章

面對明亡清初如何選擇?從忠於大明到貢獻大清,不同選擇相同志向

從草根到大唐宰相的六步驟:元載成功學的完美闡釋

嘉靖支援軍事洋務運動?4次戰役暴露嚴重問題,不得不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