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對於熱愛研究史學的朋友來說,司馬遷無疑是值得敬佩的一位人物,他編纂的《史記》對於研究古代歷史有著極為重要的文學和歷史意義。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文豪,他的生平經歷卻讓人心酸,可正是由於他坎坷的經歷,才造就瞭如此偉大而平凡的他。

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司馬遷生於史官世家,在古代史官是世襲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祖輩是史官,那麼嫡子極有可能也會成為史官。司馬遷的父親是位清廉的史官,他的一生都在為編纂一部詳盡的史書而做準備,然而由於精力有限,直到逝世也沒能完成這份心願。父親對司馬遷的影響很大,他也在父親的指導下,在20歲時開始了一場長達兩年的世界遊歷史。

正是這段遊歷的經歷,鍛造了他堅毅的意志力和對平民百姓從骨子裡透露出來的親近感。他遊歷過許多歷史人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比如站在屈原跳下的灕江岸邊,他帶入對方的情緒誦讀詩歌,不禁流下淚水;再比如他經過孔子的故鄉,會興奮的向那裡的百姓學習孔子的禮儀教學,學習到高興處還會開心的跳起來。

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樣的司馬遷的人生彷彿一眼就能夠看到盡頭:承襲父親的官職,當一個本本分分的史官,勤勤懇懇的記錄皇帝的一切起居,無事的時候看看書遊歷一番,等到年老的時候繼承父親的遺願編纂出一套中規中矩的史書來。

然而上天沒有放過這個青年,給他出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試題。

公元前99年,匈奴大舉進攻漢朝邊境,試圖搶奪漢土,皇帝派遣大將軍李陵前往邊境解救被圍困的前線將領,當時李陵僅僅率領7000人,卻要迎敵敵方近3萬大軍,可以想見有多麼兇險。在解救出前線將士準備撤退途中,他被圍困在一個峽谷之中,眼看七千餘士兵只剩十幾人,李陵長嘆過後做出了投降的決定。

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件事傳到京城之後,皇帝極為震怒,朝廷大員們也大多附和皇帝,極力主張處死李陵的家人用以懲罰和警示。可是對此司馬遷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以7000人營救前線將領足以證明李陵的勇敢,在剩餘數十人時才投降說明對漢朝足夠忠誠,即使現在投降不代表不忠於漢朝,也許他只是尋找脫身的機會。

可是這番言論在漢武帝聽來像是一場狡辯,震怒之下的皇帝不但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還將他處以宮刑之後打入大牢。司馬遷的人生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心境也隨之產生了變化,從一開始決定完全放棄自己,到後來逐漸想通其中利害,進而將這份心境轉化為編纂史書的動力,父親的教誨和兩年的經歷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司馬遷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加試題中無疑交出了一份滿分答卷,他不但克服了這場災難給他帶來的滅定的痛苦,還將這份苦楚化為動力,專心編纂起史書。同時正因為這次的經歷,讓他看透了上位者們的嘴臉,因此再面對相同的歷史事件時,他能夠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其進行註解。

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對於普通人來說,史書是用來研究和了解的;對於上位者來說,史書是用來歌頌自己的;而對於史書編纂者來說,史書是用來客觀記錄事實,同時反映社會現狀以便於警醒後人的。司馬遷無疑做到了這一點,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成了向一名合格的史官進化的過程,如果沒有這份經歷,或許他也寫不出來如此令人驚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