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前言

歲月走過,留下片片痕跡,雖然是裂痕,卻也從中透露出經歷過艱辛。一個個痕跡刻畫出一幅幅字畫,把過往的歷史重新描繪出來,展現於世界眼前。

起因

唐德宗即位:公元779年,唐德宗即位,為了改變國家的財政,於是採用了兩稅法

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唐德宗李適劇照

結果

唐德宗改元興元:公元784年,唐德宗昭告天下,不會再削藩。

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藩鎮亦稱方鎮,是唐朝中、後期設立的軍鎮

始末

1。

削藩的想法

削藩一直是歷代皇帝都想要做的事,畢竟普天之下不能容忍一個堪比王權還要強大的藩鎮存在。

但是削藩又不能貿然削藩,否則就會引起大亂,觸怒藩王很容易導致戰亂的發生,所以削藩的想法雖然存在,但是幾乎都是安撫,或者引發藩王之間的內鬥,一般不會主動削藩。

在大唐的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以後,按理來說,應該是由孩子繼承父親的職位,擔任節度使,雖然這是墨守成規的規定,但是按照規矩還是要請示皇帝。

偏偏唐德宗即位以後,就一心想要削藩,於是在看著李寶臣去世以後,

他的兒子李惟嶽上書請示自己繼承父親的節度使一職

但是唐德宗並沒有認可

,他覺得這個時候的李寶臣才去世,成德內部肯定是不穩定的,

也可以趁機削藩

,所以唐德宗拒絕了。

結果讓唐德宗沒有想到的是,事情會出乎意料,在面對自己拒絕李惟嶽繼承父親成德節度使之後,其他藩王卻蠢蠢欲動,策劃一場反叛。

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成德

2。

一場戰亂的發生

魏博節度使和淄青節度使看出來皇帝的意圖

,為了能夠保護住自己的地位,

於是兩個人聯合李惟嶽一統起兵反叛

,面對這樣的結果,唐德宗一時之間措手不及,於是急忙從周邊調兵。

為了痛擊河北成德,唐德宗不僅出動神策軍,還調了藩鎮的兵,

這個時候和李寶臣有過節的幽州節度使朱滔也想要趁機出兵

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幽州地圖

面對如此眾多的人馬,李惟嶽和其他兩個藩鎮自然有些抵擋不住,但是戰場上的失敗就是自己生命的離去,所以李惟嶽等人拼死抵抗。

面對僵持不下的結局,朱滔決定收買李惟嶽的手下大將張孝忠,隨後又在戰場上描繪大象的樣子,導致李惟嶽的戰馬受到驚嚇,從而被朱滔打敗。

李惟嶽的手下見狀,覺得李惟嶽必定會被朝廷打敗,所以投靠了朝廷。接二連三失去大將,李惟嶽得部隊也受到不少的重擊。

李惟嶽自然心有不甘,於是他把戰場上的失敗轉化為懷疑,李惟嶽覺得是自己身邊的人出賣了他,尤其是自己親近的人。

於是和李惟嶽有親戚關係的大將王武俊便第一個備受懷疑,這樣王武俊氣壞了,他覺得自己盡心盡力的幫助李惟嶽,結果一點功勞沒有,還要被懷疑,於是一氣之下,

王武俊殺害了李惟嶽

,拿著他的頭顱投降朝廷。

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王武俊(插畫)

3。

最終平息

成德節度使李惟嶽被殺害,和他一起參加反叛的魏博節度使和淄青節度使也受到牽連,魏博節度使被朝廷的軍隊圍困在自己的領土上,淄青的節度使病逝,新上任雖然也有節度使的權力,但是依舊打不過朝廷。

在這種情況下,唐德宗覺得勝利就在眼前,成德已經不在,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新上任的淄青,趁著淄青節度使李納剛剛上臺,淄青內部還不穩定,於是決定趁機攻打淄青。

想法本來是好的,但是唐德宗卻犯了個錯誤,因為朱滔、王武俊和康日知三個人對於剿滅成德節度使有功勞,

與唐德宗決定把成德一分為三

,讓這三個人掌管。

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淄青鎮是唐代著名的藩鎮之一

唐德宗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不僅成功的削藩,還把成德藩鎮的勢力削成三分,隨後攻打淄青,又一個藩鎮即將被削弱。

皇帝想法自然可觀,

但是藩王並不同意

尤其是朱滔和王武俊

,朱滔攻打李惟嶽是私人恩怨,他看皇帝這種做法就明白削藩肯定是發生的,說不準下一個就是自己。

而王武俊也覺得不滿意,自己殺害了李惟嶽,按理來說應該是成德節度使,結果不僅不是,成德還要被三個人瓜分。

所以這兩個人全部加入叛軍

,不僅如此,淮西節度使聽說這件事以後,也馬上加入叛軍,

一時之間局面瞬間轉變

偏偏面對藩王計程車兵,朝廷計程車兵也能抵抗的,但是朝廷士兵見朝廷為難,發不出軍餉,也開始加入叛變的隊伍,

導致唐德宗被迫逃離長安

建中之亂:唐德宗執意削藩導致的後果

▲建中之亂

小結

因為建中之亂讓唐德宗不再信任將領,反而信任宦官,導致後來的宦官獨斷專權。

【參考資料】

1。《舊唐書》

2。《資治通鑑》

3。《唐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