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此時的天安門前只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為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佈政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的威嚴。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啟鈐啟動改造舊都城計劃。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修築瀝青路、甕城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威嚴、神秘的皇權被消解。正因為朱啟鈐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門開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東單牌樓】 北京曾經是全世界牌樓最多的城市。除了衚衕、四合院之外,最能體現老北京風格的就是街頭巷尾無處不在的牌樓。可如今消失得最徹底的也是老北京街道上的牌樓了。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東四牌樓】東四位於東城區中部,元代稱十字街,明代於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因位居皇城之東,故稱東四牌樓,簡稱東四。牌樓於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毀於大火,後曾照原樣重修。1954年12月將其拆除,同時拆除的還有西四、東單、西單等大批牌樓、巡城門建築,沒有進行遷移。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東四西大街】東四西大街因位於東四牌樓以西,故得名。明朝時,稱“雙碾街”。清朝光緒時,稱“東馬市街”。清朝宣統時,稱“馬市大街”。中華民國時,稱“豬市大街”。 1965年後改為“東四西大街”。一度改稱“五四大街”(與東四西大街以西的今五四大街合併),後恢復原名“東四西大街”。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鼓樓東大街】鼓樓東大街全長約為1098米,寬約23米,從鼓樓東大街的東邊到西邊,北邊到南邊的順序,衚衕分別是 小經場衚衕, 壽比衚衕,北 鑼鼓巷, 南鑼鼓巷, 寶鈔衚衕, 後鼓樓苑衚衕, 草廠衚衕等。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西四牌樓】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北平更名北京成為人民的首都。城市迅速發展,為了改善道路狹窄,交通受阻的現象,於1954年該地區展寬馬路時,將這四座牌樓拆除。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西單北大街】西單北大街南段明長稱單牌樓街,因南端有單牌樓,故名。牌樓額題“瞻雲”,稱瞻雲坊。因牌樓在皇城之西,故習慣稱西單牌樓,與東單牌樓相對。《故都變遷紀略》卷六載:“西單牌樓民國十二年(1923年)拆毀”。西單北大街北段稱甘石橋街,以街中有甘石橋得名。橋在今闢才衚衕東口附近,現埋入地下。清時南段稱西單牌樓大街、瞻雲坊北大街,或稱宣武街,泛稱西單牌樓,北段稱甘石橋街。1911年將錫拉衚衕併入,且將南北兩段合併,統稱西單北大街。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騾馬市大街】騾馬市大街位於北京宣武區菜市口東面。明清時期北京在此地交易騾馬,市場興盛。清時這裡設了騾馬稅局。騾馬市大街東起南新華街,西至宣武門外大街。因有騾馬交易市場得名。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朝陽門內大街】朝陽門,元朝稱“齊化門”,明朝正統初年改稱“朝陽門”。該門坐西朝東。朝陽門內大街,元朝時便已存在,因為當時街東端的城門稱“齊化門”,故此街稱“齊化門街”。明朝正統初年,將齊化門更名為“朝陽門”,該街隨之改稱“朝陽門內大街”。清朝中期,朝陽門內大街曾為糖市所在地。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沒有拆遷改造,還原原汁原味的古城舊貌

【朝陽門外大街】朝陽門外大街東起東三環,西到東二環朝陽門立交橋。因位於北京內城朝陽門外而名。朝陽門原稱“齊化門”。朝陽門外大街是元朝時齊化門、明清及民國時朝陽門關廂地區的道路。清朝雍正七年,鋪砌石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鋪混凝土路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拓寬並改鋪瀝青路面。1988年又進行了大規模拓寬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