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女名醫,你知道幾個?

在中國的歷史上,名醫很多,我們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有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但是這些人都是男的。在古代“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背景下,為了更好的醫治女性的病人,出現了很多醫術精湛的女名醫,接下來就一起看看古代著名的四大女名醫吧!

一、西漢義妁(shuò)

義妁,漢武帝時河東(今陝西省運城市)人。義妁的父母因遭到太醫院最高長官太醫令丞崔府志的陷害而身亡,小義妁成為孤兒,後來被父親好友民間大夫許善友領養。

義妁天資聰敏,對醫術情有獨鍾,立志成為一名大夫。但是,養父許善友不想讓小義妁學醫,害怕義妁會步其父母的後塵,所以堅決阻擾,義妁只能偷學醫術。

平時在家自己研究醫術,如果遇到來村裡看病的醫生,她總是愛跟著學,看醫生怎樣望、聞、問、切,或豎起耳朵,聽醫生講解醫理,並虛心請教。日積月累下,義妁學到了很多醫藥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女名醫,你知道幾個?

有一天,外村抬來一個久治不愈的腹脹病人。病人的肚子脹得像一個灌滿氣的皮球。義妁對病人仔細診斷後,取出幾根銀針在她的下腹部和大腿部紮了幾針,然後拿出一包自制的藥粉撒在病人的肚臍上,同時給病人熬服湯藥。三天後,病人腹脹消退,呼吸變得均勻,不久就痊癒了。義妁的醫名就此傳開。

後來,義妁的養父許善友在瘟疫中治療病人而不幸染上瘟疫去世,在臨終前,將義妁的身世告訴她。義妁知道自己的身世後,決定到長安去。到了長安後,她拜長安第一名醫鄭無空為師,懸壺濟世,一時間被譽為女中扁鵲。

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年老多病,宮裡的太醫們束手無策,漢武帝聽人說起義妁的醫術高超,便派人專程暗訪。結果證明,義妁的醫術果然名不虛傳,不但擅長內科疑難雜症,而且對外科、針灸也頗為精通。

漢武帝於是詔義妁入宮,封為王太后的特別侍醫。義妁入宮後,果然把王太后的病給治療好了,深得王太后喜愛,有一天,王太后問義妁:“家裡還有家人麼”,義妁回答道:“還有個弟弟,叫義縱。但是,行為不檢點,不可以做官”。王太后聽完,還是奏請漢武帝,封義縱為中郎,補為上黨郡令。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女名醫,你知道幾個?

義妁在宮中,幾經傾軋與迫害,幾經牢獄之苦,不卑不亢,先後做過乳醫、女醫、女侍醫,最終被漢武帝冊封為西漢歷史上第一位女國醫。

義妁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

二、晉代鮑姑

鮑姑(309-363),小字潛光,陳留郡(今開封陳留)人,晉代南海郡太守鮑靚之女,醫家葛洪之妻。是晉代著名煉丹術家、精通炙法,是我國醫學史上的第一位女炙學家。

鮑姑的父親鮑靚是一名道教徒,字太玄,鮑姑從小就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也已經是一個道教徒了,後來嫁給他父親的弟子葛洪後,兩個人就一起研究醫學和煉丹術,一起煉丹製藥,醫治病人。

鮑姑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廣東度過的,行醫。採藥,足跡廣闊,遍及南海縣。番禺縣,廣州市,惠州市,惠陽縣,博羅縣,羅浮山一帶,出沒於崇山峻嶺、溪澗河畔之間。她足跡所到之處,至今皆有縣誌、府志及通史記載,這些地方誌書,都把她作為仙人,稱為鮑仙姑,她制的艾也稱“神艾”,她是一位不平凡的民間女醫師。她醫術精良,擅長灸法。她是採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因此,後人稱此艾為“鮑姑艾”。曾有詩讚頌:“越井崗頭雲作嶺,棗花簾子隔嶙峋。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鮑姑一生的炙法經驗都記錄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針灸方109條,其中灸方佔99條。詳細記述灸法的作用、療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豐富了中醫學的灸法內容。原存於廣州市三元宮的“鮑姑艾灸穴點陣圖”,對人體骨節經絡、五臟六腑均有詳細敘述,大致符合現代醫學原理,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

363年(建元元年)鮑姑患急病辭世,嶺南人民為了紀念她對醫學事業的重大貢獻,在廣州越秀山下三元宮內修建了鮑姑祠,以志紀念。

三、宋代張小娘子

張小娘子,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嘉佑年間的著名女醫師,我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一。

在張小娘子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一位雲遊郎中路過門前,向她討杯水喝。張小娘子見是一位銀髯老人,氣度不凡,便將他請進屋裡,讓座沏茶,還熱情地招待飯菜。那位老郎中見她聰明賢慧、手腳勤快,便將開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傳授給她,還贈她一部秘而不傳的《癰疽異方》。後來,經過不斷實踐,張小娘子終於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醫生。凡是瘡瘍癰腫的病人前來求醫,經她診治,無一不見奇效。—時名聲大噪,病人應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術傳給丈夫,於是,夫婦倆都成了當地名醫。

後來,張小娘子又進宮給皇上的妃子們看病,並且給妃子們開出了養顏的秘方,後宮妃子們經過這個秘方的調養,各個變得貌美如花,膚如凝脂,白皙嫩滑(這個秘方如果還在,現在肯定賺翻了),宋仁宗看到後,龍顏大悅(看美女誰都開心),宋仁宗看到張小娘子年過三十了,仍如十八處子一般,遂稱張小娘子為“女醫聖”,賜名“張小娘子”。在唐宋年間,男子看到美女都稱呼為“小娘子”。仁宗的賜名寓意著張小娘子的醫術高明,能讓女子返老還童,永葆青春美貌之意。

四、明代談允賢

談允賢(1461年-1556年),明代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是明代的名醫。從十來歲時即“晝夜不輟”地攻讀各種醫學典籍、著作有《女醫雜言》一書傳於世。

談允賢的祖父談復,祖母茹氏都是當時的名醫,伯父談經是戶部主事,父親談綱是南京刑部主事,母親錢氏,弟弟談一鳳。

談允賢自小聰慧,在祖母的教導下學習醫術,其祖母將她的一生所收集、編寫的藥方病理都傳給了談允賢。後來,談允賢嫁給一個楊姓男子為妻,生有三女一子,子女有病,談允賢都是自己親自診治。後來她的祖母去世了,談允賢就接過祖母的衣缽,開始在外行醫了。當時的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婦科或者外科疾病,都來找她醫治,因為古代畢竟男女有別。

談允賢50歲時,開始編寫《女醫雜言》,將自己一生所收集、編寫的藥方病理和病例都記載下來。《女醫雜言》共收載病案31例,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之一。該書主要記載的是婦科病案,其中涉及流產、經病、產後諸疾、腹中結塊諸證,並記載了談氏對灸法十分嫻熟的動用,因而又是我國古代很少見的專科醫案書。《女醫雜言》採用追憶的方式撰寫醫案,因而,每一醫案的診治過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記錄的案例不多,但是從臨床治療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後世醫家參考。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談允賢病逝,享年96歲。

2016年電視劇《女醫·明妃傳》:劉詩詩飾談允賢(劇中名譚允賢,又名杭允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