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文丨福林媽咪

有一次我帶兒子在附近一個新建的公園玩兒,天氣有些炎熱,兒子跑了一會兒後過來找我,說他想吃冰激凌。

我心想:“你感冒剛好怎麼能吃冰激凌。”

於是對兒子說:“行啊,如果你能找到小賣鋪的話媽媽就給你買。”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實際上,我來了之後就打量過,還在建設中的公園,連公共廁所都沒有,哪裡來的冷飲店。既然不可能找到,我也沒有必要禁止。

沒想到孩子並沒有去找小賣鋪,而是很聰明的感覺到了:“哼,媽媽你騙我!”

我沒有坦誠的告訴孩子,這裡沒有小賣鋪,確實可以說是“騙”他了,不過我很納悶,我是哪裡漏的餡兒?

其實在交流過程中,除了語言本身可以傳達資訊,語調以及身體語言,也可以傳達資訊,並且傳達的資訊要比語言本身多得多。

阿爾伯特·梅拉賓說過:“溝通一條資訊所產生的影響力,55?透過肢體語言進行的,38?用聲音(語調、重音等),只有7?用語言(文字)表達的。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但是提到和孩子的交流,我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語言,提到教育孩子,首先想到的也是怎麼和孩子講道理。

然而我們忽略了,在和孩子交流時,我們的身體也在不自覺的傳遞很多訊息,發出者沒有意識到,接收者也沒有意識到,但它已經發生了作用,這就是身體語言起到的無聲影響。

身體語言包括目光交流、面部表情、動作手勢、身體移動、姿勢姿態幾大類。

你可能聽說過“微表情專家”,他們可以從一個人說話時很小的表情來判斷對方對方是否撒謊,也知道一些手勢所代表的不同狀態,比如雙手抱臂在胸前,代表一個人此時處於防備狀態等等……

這些都是對身體語言的解讀。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我是個操心的性子,常常忍不住對兒子嘮叨。有一次兒子要出門,我叮囑他別忘戴帽子,摘下帽子要交給固定的人幫忙保管,回來的時候別忘了帶回來,由於不放心,多說了幾遍。

於是孩子開始變得煩躁,不知為何堅決不想穿我給他準備的鞋子,坐回凳子上抱著雙手不說話。

我這才發現孩子情緒不太對。

看著孩子一副拒絕的姿態,我就想到了身體語言這件事。

回想了下剛才我做了什麼,這才發現我讓孩子戴帽子,又預設孩子帽子會丟,交代孩子保管好東西,這件事給了孩子壓力,才讓他變得不安和煩躁。

所以說,孩子那些“無理取鬧”的行為並不難懂,學習一些簡單的身體語言,就可以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並且讀懂這些變化。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善於觀察別人的人,即使沒有學過身體語言,也能及時察覺到孩子的變化。

比如談話時,當我們看到孩子目光躲閃,就知道他可能撒謊了;看到孩子雙手抱胸,就知道這件事情他不同意,心裡在反抗;看到孩子開始玩兒鉛筆,就知道他現在心不在焉,再說什麼都沒用的……

那麼孩子常見的一些動作和表情,都有哪些具體含義呢?

目光的直接接觸:代表友善,真誠,自信;

目光閃爍迴避:代表緊張、害怕、逃避、被動、無光緊要;

身體前傾:代表感興趣、關注、關心;

微笑:代表滿意、明白、理解、鼓勵;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搖頭:代表不同意、不相信;

撓頭:代表不相信、迷惑;

抬眉:代表驚訝、難以置信;

咬指甲咬嘴唇:代表緊張、害怕、擔憂、沒有把握;

捏面部表情部位:代表緊張、沒有把握;

坐在椅子邊緣:代表緊張、不安、擔心;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雙手抱胸:代表生氣、不同意、不理解、防衛;

雙手相絞:代表緊張、害怕、擔憂;

不斷變更坐姿,交疊雙腿:代表厭煩、焦慮、煩躁、擔心;

坐姿懶散:代表疲憊、厭煩、放鬆、傲慢;

看錶:代表缺乏耐心;

玩弄其他物品:代表心不在焉;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父母作為親子對話中起主導作用的人,察覺孩子的心理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利用身體語言來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資訊,讓孩子更理解你想要表達的內容,從而引導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也就是說,和孩子交流,父母除了用“說”的,還可以用“做”,而做的效果往往比說的要好。

我曾經看到過朋友和她女兒的一場談判。

那天是我和朋友一起約好了去買衣服,我到她家之後,她正和女兒面對面交談。

朋友坐在沙發上,雙腿交叉,雙手抱胸。

她女兒坐在茶几另一面的小凳子上,儘管很矮,但坐姿筆挺。

孩子說:“今天買衣服我要自己挑。”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媽媽說:“我給你買的你不喜歡嗎?你喜歡什麼樣的你告訴媽媽,媽媽今天幫你找。”

孩子說:“沒有不喜歡,但是我想自己選。”

媽媽說:“你挑的衣服都不適合平時穿,而且不適合你這個年紀,媽媽每次給你那麼貴的衣服,你平時穿的誰見了不誇好看,等你長大了就讓你自己選啊!”

孩子反駁:“我已經長大了,我想自己買!“

媽媽:“自己買?那誰掏錢?”

女兒沒說話。

媽媽往沙發背上一靠,說:“誰掏錢誰說了算,你還小,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不要整天想著穿什麼戴什麼。”

孩子轉身進了自己房間,“砰”的一聲關上了門,衣服也沒有買成。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我問朋友,為什麼不同意她自己挑衣服,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喜好,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啊。

朋友卻說:“我其實上並不是那麼頑固的一個人,雖然平時比較強勢,但是如果有人給我合理的建議,我是可以聽進去的,只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和我聊天總是不願意堅持自己的想法。”

我只能說,這大概就是因為你“氣場“太強大了吧。

後來瞭解了身體語言,再回想起這個場面,覺得非常的典型。

首先是媽媽的動作,自始至終都透露出“不願意在談判中讓步”的意思,典型的是那個雙腿交叉的姿勢。

《如何像讀書一樣讀人》的作者卡萊羅曾經錄製過2000場談判,他就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只要有談判者雙腿交叉,雙方就無法達成協議。

其次是媽媽向後靠在沙發背上的動作,這個姿勢被認為是勝券在握的心理表現,當一個人感覺自己很強大的時候,就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朋友正是在發現孩子退縮之後表現出了這個行為。

一個人的行為動作,往往和自己的性格氣質有很大的關係,性格氣質在我們不自覺地情況下,幫我們做出一些下意識的動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他人眼中的樣子,很多時候和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不相符。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要想控制自己在一些場合中給人的感覺,就需要從身體語言開始。

和孩子的交流也是如此。

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這些場景,可以試試這些動作,來讓孩子更明確的感受到你的幫助:

想讓孩子感受到和你的親密:

可以和孩子同步做出一些動作,或者模仿孩子的動作。

積極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說,當兩個人相處愉快的時候,他們會模仿對方的姿勢和動作,這代表著我們心靈相通。“

所以我們生活中常看到,如果兩個人約會順利,他們常常會做出同樣的手勢,比如一起端起咖啡來喝,反過來,一起起身收拾東西離開,這樣的行為也會讓雙方感覺到和彼此關係更加親切。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想讓孩子相信你說的話:

我們有時候會鼓勵孩子,“你在媽媽眼裡是最棒的,媽媽永遠愛你”,但是這樣的話並不能完全讓孩子相信。

這時候如果你讓自己手掌向上攤開,或者拉住孩子的手說這句話,孩子就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因為我們的手其實是攻擊性的器官,手背、拳頭、指甲,代表著武力和防禦,而攤開的手掌,則表示友好,代表你可以信任我。所以在西方,攤開的手掌代表誠實、忠誠、順從,人們在法庭上宣誓時,一隻手按住聖經,另一隻手會舉起來,手掌面向對方。

想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傾聽: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前面提到過傾聽姿勢,是身體向前傾,頭朝向說話物件;

還有一種是坐著的時候彎下腰來,身體前傾,雙手手指指尖相抵;

另外身邊有桌子,一隻手平放胸前桌面,一隻握拳託著一側的臉,也表示感興趣。

有時候我們一邊聽孩子的話,一邊做別的事情,雖然完全可以聽到孩子說了什麼,但是孩子會感覺你沒有在認真聽他講話,他就會生氣,不利於交流的進行。

所以明確的身體語言一定不能省略,如果能在孩子表達完自己之後,重複孩子說過的重點,然後替他說出他的感受,比如你現在一定很委屈,或者一定很難過等等,孩子就知道真的在聽,並且聽懂了。

想讓孩子明白你不會妥協:

有時候我們也需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原則問題,不能妥協。

這就需要我們在身體語言中同時傳達這樣幾個資訊:我尊重你、我拒絕、我不會改變、我願意和你保持親密。

和孩子溝通時,你的身體說了很多“話”!這些肢體動作都代表啥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過“溫和而堅定”原則,其實就是同事傳達這幾個資訊。

當孩子的要求父母覺得不應該滿足時,就可以用表示真誠的肢體語言來面對孩子,比如直視孩子的眼睛,攤開手掌向上。

然後明確表達拒絕,可以用語言,比如告訴孩子,“你今天已經買了兩個玩具,後很貴,已經超出了預期,今天不能再買了。”另外中間要緊緊抱住孩子,給她安全感,表達你的親密態度。

瞭解常見肢體語言,可以幫助父母們讀懂孩子的內心,讓親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更有效。

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學習這些肢體語言的同時,可以把“讀懂”孩子這件事放在心上,更加重視孩子的想法,看見孩子的心聲,有這個觀察的意識,比觀察到結果更加重要。

而父母懂得控制自己的語言和行為,用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利用好肢體語言,才是真正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到更好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