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趙政,秦政!該如何稱呼秦始皇?

所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國人非常注重姓氏文化,很多人都以自己姓氏為榮,如果有人搞錯了某人姓氏,極有可能會帶來一些衝突。然而,作為一國之君的秦始皇,以及秦國的歷代帝王們,他們的姓氏卻是一筆“糊塗賬”。

周朝時期,貴族們往往有姓有氏,姓代表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符號,氏由封地名稱而來,比如齊國是姜姓齊氏,晉國是姬姓晉氏,宋國是子姓宋氏,韓國是姬姓韓氏,魏國是姬姓魏氏,趙國是嬴姓趙氏等。按照當時姓氏文化,秦始皇祖上被封於秦地,那麼應該是“嬴姓秦氏”,但很多史書上都記載秦國眾多君主卻是“嬴姓趙氏”。

與此同時,東漢高誘說“始皇?於趙,故?趙政”,言外之意認為秦國曆代君王不叫趙氏,秦始皇之所以又叫趙政,僅僅是因為生在趙國。據說,秦異人逃回之後,趙國想要殺死嬴政,為了保命考慮,於是就根據他出生於趙國而改為趙政。這個觀點的問題在於,趙政迴歸秦國之後為何不認祖歸宗,改為秦王室的姓氏?

那麼,秦王室與秦始皇的姓氏到底是什麼呢?欲揭開這一謎團,還得要從商末周初開始談起。

嬴政,趙政,秦政!該如何稱呼秦始皇?

紂王時期,商朝一位鐵桿忠臣叫飛廉,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惡來與季勝。武王伐紂時,惡來血灑疆場,為商紂王盡忠了。根據清華簡記載,父親飛廉逃到東方,鼓動部族起兵反周,周公旦平定叛亂時殺死了飛廉,然後將大批贏姓部族遷徙到了西北地區。

時光如梭,周穆王時季勝的後代造父,幫助周穆王平定徐夷徐偃王叛亂,並駕馭八匹千里馬載著周穆王西征,立下數件大功,於是被周穆王封建在了趙城(今山西洪洞),造父族由此成為嬴姓趙氏。

惡來一脈與季勝一脈都是周初政治犯,經過百餘年的努力,季勝一脈率先擺脫政治犯的身份,恢復了原有的貴族身份與地位。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季勝與惡來本是同根生,既然季勝一脈發達了,惡來一脈就來沾沾光,以便提高自身地位,《史記·秦本紀》原文記載:“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這個“蒙”字用得恰到好處,點出了惡來一脈的心態,此時惡來一脈變成“嬴姓趙氏”。

也就是說,造父獲封之前,秦人非常落魄,政治地位很低,當為自己的親戚造父發達後,就攀附冒稱自己是“趙氏”。

嬴政,趙政,秦政!該如何稱呼秦始皇?

周孝王時期,造父侄子大駱定居在犬丘(如今甘肅省禮縣城東),大駱次子“非子”被周孝王安置在汧、渭之間管理馬匹。由於非子盡忠職守,而且善於養馬,沒過幾年時間,馬匹數目大大增加,養的馬匹也雄峻無比,讓周孝王非常滿意,於是就將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秦本紀》原文是“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因此,這時惡來的後代中出現了“嬴姓秦氏”一脈。

不過,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之後百年,非子一脈一直都是“嬴姓秦氏”,比如《秦本紀》講述秦仲時說:“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司馬遷稱之為秦仲,顯然認為是嬴姓秦氏。非子去世百年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與褒姒,秦襄公出兵救周,立下不少功勞,後來又出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功封諸侯,因此秦襄公才是秦國第一代國君。

但秦國建立之後,似乎在姓氏上出現了變化,之後歷代秦國君主往往被認為“嬴姓趙氏”。《漢書》記載陸賈對漢高祖說:“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秦國)。”陸賈跟隨劉邦打天下,前半生就生活在秦朝,他對秦王室是趙氏的認知應該不會錯。《史記》中談到秦始皇時說“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漢書武五子傳》中,燕王劉旦上書漢武帝說:“昔秦據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輕弱骨肉,顯重異族,廢道任刑,無恩宗室。其後尉佗入南夷,陳涉呼楚澤,近狎作亂,內外俱發,趙氏無炊火矣。”總之,包括《史記》在內的眾多西漢文獻,都支援秦王室為趙氏。

嬴政,趙政,秦政!該如何稱呼秦始皇?

讓人費解的是,非子獲得秦地後,後代一度以“秦”為氏,但秦襄公建立秦國之後,可以說光宗耀祖了,那麼為何不延續使用秦氏,反而改成了之前攀附的趙氏?

在《史記·秦本紀》最後一段,司馬遷總結性地指出:“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飛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也就是說,封秦國的時候,世上已經有其他的秦國秦氏了,而且與他們祖先飛廉氏同屬贏姓大家族的一員,可能是為了避免混淆,或為了向周王室表忠心,於是秦國就以趙為氏。

在《古今姓氏書辯證》裡記載:“秦氏,出自姬姓,周文公世子伯禽父,受封為魯王,裔孫以公孫為魯大夫者,采邑於秦,以邑為氏。”周公旦兒子伯禽被封在魯地,伯禽兒子被封在秦邑,然後就以秦為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兒子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都是魯國秦氏後裔。由於早已存在秦邑與秦氏,於是秦人封建之後為了避免混淆或其他原因,就又改用趙氏。

在東夷少昊體系裡,飛廉部落被稱為伯趙氏,因此在造父之前,他們可能就已經是趙部落了,根據早期部落名和地名產生的規律來看,趙城可能是因部落名而得名。《史記》中說:“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司馬遷說得很明白,在周穆王冊封造父之前,他們居住的地方就叫趙城。因此,秦人使用趙氏可能有與他們族群名稱有關。

關於秦人在封建後為何又改回趙氏,古往今來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只能任由後人評說。

嬴政,趙政,秦政!該如何稱呼秦始皇?

西漢之初,與秦、戰國的社會秩序基本一致,主要還是封建諸侯、宗法體系,人們還能理解姓和氏的真正含義,知道女子稱姓不稱氏,男子稱氏不稱姓,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因此先秦史料中不會出現姬重耳(晉文公)、姜小白(齊桓公)、嬴政等稱謂。但到東漢時期,郡縣制、大一統成為主流,社會面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逐漸沒了封建的基礎,以封地為氏也就不存在了,對姓氏真正含義逐漸不太理解了,於是姓氏合二為一,人們稱呼秦始皇時開始使用“嬴政”。

也就是說,周孝王冊封非子後,秦人一度稱之為“秦某”,但在封建立國後,秦王室與秦始皇的真正稱謂是趙某,至於“嬴某”、以及秦始皇嬴政稱謂的由來,則是後人不瞭解姓氏含義的誤讀。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