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齊後,齊國為什麼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攻齊。在五國伐齊中,齊國大軍因為連年興師動眾,所以鬥志消沉。結果,當五國聯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在此基礎上,樂毅率軍攻下了70多座城池。不久之後,楚國大將淖齒卻在莒地殺掉了齊湣王,並奪回了以前被齊國佔去的淮北土地。

公元前283年,齊國大臣王孫賈等殺死淖齒,立齊湣王之子田法章為王,是為齊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軍。即墨軍民在守將戰死之後,共推齊宗室田單為將,堅守抵抗燕軍。最終,在田單等人的努力下,齊國成功復國。不過,在此之後,齊國卻在戰國七雄中失去了聲音。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後,齊國為什麼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五國伐齊後,齊國為什麼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首先,在五國伐齊後,齊國之所以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原因主要分為兩點,一是五國伐齊讓齊國損失慘重,二是在五國伐齊後,齊國坐以待斃,錯失了再次崛起的機會。一方面,就第一點來說,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之戰後,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

對於齊國來說,因為大部分的疆域都被燕國大軍所佔據了。而樂毅率領的燕國大軍,則將這些城池的珍寶財物全都運回了燕國。在此之後,雖然田單成功恢復齊國,但是,這些錢財卻是要不回來了。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因為擁有山海魚鹽之利,所以商業繁榮,成為當時最富庶的諸侯國。換而言之,齊國的強盛,是建立在財富之上的。

五國伐齊後,齊國為什麼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在戰國時期,魏國之所以在戰國初期,依靠的就是精銳的魏武卒。與此相對應的是,相對於魏國的魏武卒,齊國也有一支精銳力量——“齊技擊”。早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在位時,戰時才召集技擊之士,然後根據戰功獎勵豐厚酬勞,閒時就讓他們回家種田,又不耽誤農業生產。《漢書·刑法志》中曾提到:“齊愍(王)以技擊強”,齊技擊發展到歷史頂點。

進入到戰國中期,“齊技擊”幫助齊國擊敗魏國,消滅宋國,成為齊國稱霸中原的核心力量。不過,“齊技擊”的戰鬥力,是建立在豐厚酬勞的基礎上,也即需要源源不斷的財富支援。而在五國伐齊後,齊國因為遭到了燕國的洗劫,所以難以繼續組建一支龐大的“齊技擊”了。正是失去了“齊技擊”,導致齊國軍隊的戰鬥力明顯下滑。

五國伐齊後,齊國為什麼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另一方面,在五國伐齊後,齊國完全擁有再度崛起的機會,也即抓住戰國七雄格局發生變化的機遇,主動參與到戰國七雄的縱橫中。但是,在五國伐齊後,不管是齊襄王還是齊王建,都沒有抓住這樣轉瞬即逝的機遇。比如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和趙國的主力,都集中到了長平的戰場上了。對此,齊國不管是幫助秦國還是幫助趙國,或者是趁機攻打其他的諸侯國,都是一個可以渾水摸魚的機會。

但是,長平之戰期間,齊國卻無動於衷,坐視秦國實力的進一步壯大。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大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對此,魏國、楚國、趙國聯合,打敗了秦國。在此基礎上,不僅魏國、楚國、趙國趁機從秦國手中收復失地,連弱小的韓國都加入到收復失地的行動中。

五國伐齊後,齊國為什麼一蹶不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最後,可是,在這樣的大好機遇下,齊國依然什麼行動也沒有。進一步來說,當機會已經被擺在自己面前的時候,你必須緊緊抓住,否則就是暴殄天物了。對此,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表示:“秦假東帝,莒立法章。王建失國,松柏蒼蒼。”到了秦滅六國時,齊國依然無動於衷,在秦國攻打六國時,不僅不幫助其他諸侯國,也不想著趁機獲得利益。最終,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大軍進攻齊國,齊王建這位君主只能成為階下囚了。

和齊國相對應的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同樣損失慘重,但是,趙國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邯鄲之戰中全力抵抗,不僅擊敗了趙國,還一度率軍包圍了燕國都城。在此之後,趙國李牧等名將,更是和秦國打的有來有回。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齊國的衰落,很大程度還是自己放棄了自己。好比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你自己原地踏步,就不要羨慕別人乘風破浪了。也即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留下了精彩事蹟,而五國伐齊後,齊國卻在死氣沉沉中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