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打魚撈到“金蠶”,文物販子:我出2萬 農民拒絕選擇上交

與史籍不同,文物作為實物資料,對於事件的描繪更加真實,生動,引人入勝。即便是文物發現背後的故事,也都是別有一番風味,讓人禁不住探求欲。

1984年12月,對於陝西省石泉縣的譚福全老農而言,一如往常,又是隆冬季節,也正是摸魚貼補家用的好時令。

農民打魚撈到“金蠶”,文物販子:我出2萬 農民拒絕選擇上交

說起石泉縣,大家可能並不熟稔,但在歷史上石泉縣可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更是傳說中的鬼谷子故里,歷史悠久,而且還是桑蠶大縣,有著“絲路之源”的稱謂,今天的石泉縣則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

話說就在這日,譚福全來到村頭的小河旁,灑下漁網,希冀著能夠多打些魚獲,但就在他撈起漁網時,魚獲並不多,可是網中卻有一個通體泛黃的物體。雖然並沒有見過這種物件,但對於這個年歲已長的農民而言,本鄉本土的悠久歷史,也很快便讓他意識到了他可能打到了“古物”。

於是,老譚迅速的收拾了漁網,便將漁獲、古物一同帶回了家中。而為了弄清這個古物是個什麼東西,也為了“炫耀”自己的收穫,老譚便拿出此物給村民觀看,一時間關於老譚的這個形似“蠶狀”的古物是個什麼,也是眾說紛紜,而石泉縣農民老譚在河裡打撈到了東西的訊息也不脛而走。

農民打魚撈到“金蠶”,文物販子:我出2萬 農民拒絕選擇上交

很快,便有文物販子聞風而至,並向老譚提出,要以2萬元的高價收購這個“金蠶”形狀的古物。要知道,這是1984年,改革開放不過幾年,當地一戶農戶的人均純收入也不會超過300元。

顯然,這是一個誠意滿滿的價格,如果接受了價格,出售了古物,自己也不需要繼續打魚,萬元戶在當時可是少有的存在。但也正是這樣的價格讓老譚產生了懷疑,本對於“金蠶”的不解便又加重了幾分,他也意識到了這個古物,肯定不是凡品。否則,文物販子又怎麼會出這樣的高價!很快老譚便做出了決定,他選擇拒絕了文物販子的收購,反而是收拾了一下行囊,決定親自前往省會西安,他要一探究竟,並將這件“金蠶”獻給國家。1985年9月,這件精美紋飾的“金蠶”就在農民老譚的見證下,被捐獻給了陝西省博物館。

農民打魚撈到“金蠶”,文物販子:我出2萬 農民拒絕選擇上交

專家們,很快便被“金蠶”吸引了。這樣一枚精緻的古代金蠶的發現,當屬首次。而這枚金蠶的定代,被專家們定為漢朝。這也意味著,早在兩千多年的漢朝,我國古人們對於蠶的養殖與習性便已經十分清楚,這也是發端於兩漢的絲綢之路的實物證明。

最終,專家們將這個“金蠶”命名為“鎏金銅蠶”,而這樣一枚孤證文物也順理成章地被定義為國家一級文物。作為發現者的老譚,在這裡面的作用可謂是居功至偉,專家們也並未忘記老譚,特意獎勵了老譚50元獎金。

農民打魚撈到“金蠶”,文物販子:我出2萬 農民拒絕選擇上交

如今,這樣一件國寶也成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許多人更是透過老譚發現寶貝、上繳寶貝的故事,慕名而來,要一睹這件小巧玲瓏 的國寶尊榮, 同時也為自己在歷史上增長見識,更能為文物保護上上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