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為大明朝做出大貢獻的張居正,最後卻落下一個悲劇結尾!

哈嘍,大家好。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談談張居正這個歷史人物。學過歷史的人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張居正這個人,明明是大明朝的首輔,為大明朝做了那麼大的貢獻,為什麼結局卻這麼悲慘?狡兔死走狗烹,令人唏噓。我在研讀明歷史的時候,對於張為何如此,做過一個比較詳細的分析,這裡就先拋磚引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指正。

為何為大明朝做出大貢獻的張居正,最後卻落下一個悲劇結尾!

張居正真正掌權的時候,正是明朝一個轉型的關鍵時期。文官制度逐漸成熟所帶來的弊病,還有自開朝伊始沒變過的本朝制度,都給後來大明王朝的覆滅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然而張居正絕對不是唯一一個,但大多數人都妥協了,唯有他頂著巨大的壓力,承受著所有的輿論,從文淵閣裡一個左右逢源的小官,變成了一個獨斷專權,卻有遠大志向的首輔。他要改革就必然與整個官僚體系對抗。為此他只能以私人函件的方式授意自己的親信,如戚繼光、譚綸等人提呈奏摺,自己再代萬曆批准奏摺方能讓改革落實下去。雖然效果顯著,卻過於急躁。

為何為大明朝做出大貢獻的張居正,最後卻落下一個悲劇結尾!

因為他等不起啊,他知道大明朝僅他一人有這個能力,即使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也不想放棄。鋒芒太盛的張居正重新制定了嚴格的考核制度,讓一眾官員們心有不安,他們俸祿低,經常在稅收上抽水,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損害了他們的切身利益,所以文官集團不可容納如此大刀闊斧地改革。一時間,張居正在朝野之中樹敵無數。但是他不屑於考慮被碾壓的文官集團的想法,認為一切的小動作和心思都是可以解決的。直到最後,張居正身隕,各種攻訐指責的奏摺紛至沓來,群情激憤。

而萬曆對於這位早年時候倍感尊敬的太嶽先生的印象也模糊起來,後代史學家認為萬曆勵精圖治的幾年恰好是萬曆對張居正最信任的幾年。在張去世四年後,萬曆逐漸‘’縱飲作樂‘’,中後期不再上朝。可以說,萬曆後期對朝廷的對抗,很大程度是張居正‘’教育失敗‘’的結果。就是可憐太嶽先生多年的心血隨之付諸東流。然後自然少不了神宗朱翊鈞,為了擺脫張先生的陰影,不惜自毀長城,全盤推翻。既不顧念張居正推行的萬曆新政,政績卓越,勞苦功高,也不念惜張居正於他的恩師情意,一心想把頭上的緊箍去掉,結果就是把張居正的門生故吏一一罷黜,把張居正的家人逼得家破人亡……

為何為大明朝做出大貢獻的張居正,最後卻落下一個悲劇結尾!

但是這麼多因素中也有張居正自己的原因。王世貞、馮保等都提醒過他,他自己其實也是知道後果的,帝王寡恩,他心裡也是清楚的。可能他自己也沒想到的就是他身體太差了,還沒準備好接班人就去世了,結果沒想到張四維領頭清算他。就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沒想過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制度上的矛盾,不說獲取神宗的支援,至少獲取其他官員的認可。

為何為大明朝做出大貢獻的張居正,最後卻落下一個悲劇結尾!

而且他本身行為也是不端。要求皇帝勤儉節約,不要驕奢淫逸,自己卻妻妾成群,奢華享樂。這種反差就像是蘋果對夏娃的誘惑,越禁止越好奇和渴望。歸根結底,他和自私自利的其他官員,和任性的神宗一樣,都是‘’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的人。如果能重來,可能他還是會選擇走同樣的路吧。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對明朝確實起到了可以是說‘’起死回生‘’的作用,這是他得以讓眾人敬仰和佩服的地方。

簡單來說,他知道該怎麼做最正確,但現實又使他不能那麼做,所以他只好找了相近的,卻又有風險的辦法去做,但他又不是聖人,不能規避風險,如此就造成了他的結局。不過歷史還是公正的。百年後的我們自會給他公正的評價。縱觀張居正的一生,到底是一位牛人,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沒人能比他做的更好,他值得後人尊敬和學習!

為何為大明朝做出大貢獻的張居正,最後卻落下一個悲劇結尾!

對於此人,你們是如何認為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