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和申時行,誰的執政能力更強?為何申時行得罪萬曆和百官

張居正是雷厲風行的改革家,而申時行則是假裝大方的守舊者。其實早在張居正執政的時候,申時行就得到了提拔,並且被張居正認定為入閣成員之一。

可以說張居正對申時行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不過張居正執政期間,不準人說話的壞毛病,使得申時行一時間也有些抑鬱。

任何一個時代,不允許人說話,不管經濟多發達,都是一個愚昧無知的時代。張居正善於搞經濟,也正因為他打算搞好經濟,所以手段獨到,不允許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這也是後世最為詬病的地方。

張居正和申時行,誰的執政能力更強?為何申時行得罪萬曆和百官

01張居正雷厲風行的態度,是辦事情的樣子。

張居正是個厲害角色,他老成持重,在內閣呆了很多年。歷經嚴嵩、徐階、高拱等三位內閣首輔,在萬曆初年正式執政,成為大明王朝的實際控制者。

早在嘉靖時期,大明王朝的經濟就已經是一落千丈,積重難返之下,又經歷了皇權更迭的風波,所以張居正上臺以後,認為自己的首要任務,那就是讓國家富裕起來。

當時大明朝富裕的表現,有這麼幾個主要的方面。

首先就是國庫充盈,只有國庫裡面有了錢,才能夠維持國家的基本運轉。張居正一條鞭法,使得大明朝國庫收入成倍增加。其次就是官員富裕,這裡當然不是說貪腐,是國家給開的工資提升。只有公務人員的待遇提升了,貪腐的現象才會減少,張居正改革,衍生出火耗銀子,正好填補了這一點。再者就是百姓豐衣足食,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條。張居正改革的初心是好的,統一賦役,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增強了生產力。由此可見張居正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的確迎來了一次走向富裕的機會,這對大明朝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張居正和申時行,誰的執政能力更強?為何申時行得罪萬曆和百官

張居正雖然大權獨攬,雖然不聽從旁人的阻撓,可是他雷厲風行的做事態度,是能夠辦成大事的。

予以居正救時似姚崇,偏激則似趙普,專政似霍光,剛鷙則類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長轡獲騁,則吏道雜而多端,治術疵而不醇。斯豈貞觀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馬乎?更可異者,自居正以錢穀為考成,而神宗中葉大啟礦稅。居正以名法為科條,而神宗末造叢脞萬幾。嗚呼!手實之禍,萌自催科,申、商之後,流為清靜,則猶居正之貽患也。——-《明史紀事本末》

很多時候,左聽右聽就是遲遲不下決斷,這樣的人根本做不成什麼事情,最終反而會耽誤了大事。由此可見張居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實幹家。

張居正和申時行,誰的執政能力更強?為何申時行得罪萬曆和百官

02申時行假裝大方的形象,反倒是像個小丑。

申時行是張居正拉進內閣的,看來是要當成接班人之一來培養。在張居正死後,申時行並沒有出面阻止那些反對派的誣陷,令人寒心。

當時內閣有四個人,分別是張居正、張四維、呂調陽以及馬自強,申時行進來的時候是最末尾的一個。

時行因戒廷臣毋激擾。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張有德請具冊立儀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內閣中亦有疏入。時行方在告,次輔國首列時行名。時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預知。冊立之事,聖意已定。有德不諳大計,惟宸斷親裁,勿因小臣妨大典。”於是給事中羅大紘劾時行,謂陽附群臣之議以請立,而陰緩其事以內交。中書黃正賓復論時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責。御史鄒德泳疏覆上,時行力求罷。——-《明史》

可是張居正死後,新任內閣首輔張四維回家守孝了,呂調陽和馬自強也都去世了。一下子小弟變成了大哥,成為了內閣中資歷最老的閣員,於是他接替了張四維,成為了內閣首輔。

張居正和申時行,誰的執政能力更強?為何申時行得罪萬曆和百官

申時行上臺以後,想要有一番作為,所以他大改過去張居正時期的高壓政策,採取兼聽則明的政策,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廣開言路本身是一件好事,可是申時行真的是這麼想的嗎?當然不是,這一政策實行以後,那些反對張居正的言官們,紛紛跳了出來。申時行本打算利用這一次機會,籠絡那些與張居正對立的官員,沒想到這幫人一股腦地上書彈劾張居正此前的種種行為,甚至還牽連上了申時行。作為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內閣首輔,申時行當然脫不了干係。於是一場鬧劇就這麼誕生了,申時行開始與言官對罵。本想洗脫罪名,結果越陷越深,所謂廣開言路,也必須要建立在不能引火燒身的前提下,可見申時行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此後申時行更是堅定地站在了萬曆皇帝身邊,幫助萬曆打壓群臣。當時群臣建議萬曆早點立朱常洛為太子,可是萬曆就是喜歡胖胖的福王朱常洵。

一時間上書不斷,申時行出了個主意,不準官員們上奏跟本職不相干的事務,結果事情就這麼被解決了。其實這跟用膠帶封住你的嘴巴有什麼區別呢?

張居正和申時行,誰的執政能力更強?為何申時行得罪萬曆和百官

03廣開言路別隻是做做樣子。

申時行簡直就是在打臉,一邊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對國家治理提出自己的建議。一邊又開始封住大家的嘴,讓大家只能說自己分內的事情。

這麼一來,誰還能信任申時行的執政能力呢?他們只會認為申時行是一個在拍皇帝馬屁的內閣首輔,一點作用都沒有。

申時行實在無奈,在最後也假裝站在了群臣那一邊,上書建議萬曆立太子。可是背地裡又偷摸著寫信給萬曆,說立太子是他的家事,大臣們不懂事,不用理他們。

而給事御史王士性、李植等交章劾巍阿時行意,蔽塞言路。帝尋亦悔之,命罷啟愚,留此呂。時行、巍求去。有丁、國言:“大臣國體所繫,今以群言留此呂,恐無以安時行、巍心。”國尤不勝憤,專疏求去,詆諸言路。副都御史石星、侍郎陸光祖亦以為言。帝乃聽巍,出此呂於外,慰留時行、國,而言路群起攻國。時行請量罰言者,言者益心憾。既而李植、江東之以大峪山壽宮事撼時行不勝,貶去,閣臣與言路日相水火矣。——-《明史》

這一道奏疏居然被傳了出來,申時行自己都傻眼了。結果當然是蜂擁而至的彈劾書,申時行的高壓政策起不到任何作用,最後只能選擇辭職。

萬曆皇帝想要的是解決問題的內閣首輔,而不是那種兩邊做好人,自己漁翁得利的內閣首輔。顯然申時行並不具備這方面能力,自然是被萬曆皇帝給撤了。

廣開言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封建王朝帝王統治之下,誰敢說真話呢?當問題的矛盾涉及到施政者本人時,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張居正和申時行,誰的執政能力更強?為何申時行得罪萬曆和百官

總結:申時行和張居正不能調換出場次序。

張居正當政的時候,皇帝是沒有什麼權力的。所以張居正可以大權一把抓,成為一個真正說一不二的人。

申時行當政的時候,皇帝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申時行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看看皇帝的臉色。

這兩個人是不能轉換位置的,如果皇帝擁有實權,而張居正又是內閣首輔的話,那麼鐵定會造成皇權和相權之間的鬥爭。

如果皇帝年幼無權,申時行這樣左右搖擺之人當政的話,那麼國家大事無人可以裁決,最終只能造成大明王朝的衰敗。

由此可見,他們必須要在特定的時期出現,又或者說特定的時期造就了這兩個人。張居正當然是非常優秀的執政者,比申時行優秀的多,可是他不讓人說話的態度,的確可惡。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