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說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古至今女子都肩負著生育的重擔,母系社會時期,姓也只在女性當中傳承,男子只擁有氏,像是上古八大姓氏也都是以女字為主: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姓七望”等各大門閥逐漸興起,家譜成了門閥豪強聯姻依據,家譜也迅速發展了起來,隋唐五代之後,修譜之風開始盛行於民間,家家戶戶都有一本族譜,每過一段時間也都需要修譜,無休無止。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關於最早的家譜是什麼?又是什麼朝代開始修譜的,無從得知,但東晉時期員外侍郎賈弼之收錄了天下十八州七百多個家族的族譜,編寫成《姓氏簿狀》,當時天下公認家譜源頭為王氏人。

王姓,是中國一個非常普遍的姓氏,姓氏本源可以追溯到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他因為諫言被廢,皇室之名也被革除,因為是王族,所以太子晉的後人便稱“王家”,以王為姓,王氏在發展中,也出現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兩大分支,王羲之就是琅琊王氏子嗣。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修訂家譜在古代非常重要,但並非說是以家譜起名,歷朝歷代取名都各有不同,先秦時期,出生三個月先要起名,成人禮時再取字,漢代又流行單名,北魏又流行“之”,像是王獻之、司馬亮之、裴松之等等。

至於家譜起名,主要就是輩分字,周代時期,以七廟為例,父為昭,子為穆,排列時大祖居中,三昭位於大祖的左方,三穆位於大祖的右方,以此來區別長幼,不過輩分字開始流行是在宋代。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中國最完整的孔氏族譜就是北宋元豐年間開始編修的,從宋朝以來,明朝也沿用輩分字,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取了20字輩分,從太子一支開始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明惠帝也叫朱允炆。

康熙也根據自己的一首詩,自創輩分字,雍正為胤、孫輩為弘、曾孫為永,這說明女真人的文化也開始被漢族文化所相容,不過傳承了兩千多年得到“家譜”多數也都消失了,之所以會消失,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人們開始追求更好的名字,族譜取名固定了名字,大多數取出來的名字都不太好聽,有些父母為了取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常常採用生僻字,要麼就是自創一個複姓,什麼“王者榮耀”、“春秋戰國”,真不知道這些名字是怎麼上的戶口。

族譜起名傳承了2000年,為何進入21世紀後,不到20年就被淘汰了?

不過對於一些90後來說,輩分字還在自己身上傳承,只不過90後是跟隨著中國發展而長大,他們見證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不同的繁榮現狀,對於給孩子取名,他們也很少會遵從輩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