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穿越到秦漢交際,現代人能和古人交流嗎?該使用哪種語言?

假如穿越到秦漢交際,現代人能和古人交流嗎?該使用哪種語言?

歷史不能太較真兒,夠用即可,否則深入研究下去,有些事兒卻是感情無法接受的,做一個假設,今人穿越到古代,你是否能和老祖先順暢的交流呢?這看似無厘頭的問題卻有現實的意義,古代兩字漫長而悠遠,要看古到什麼時候,歷史學家考證,上古漢語並不是如今使用的所謂普通話,普通話出現較晚,而且基礎也和北方眾多少數民族的胡音有關。自從漢代開始,華夏民族對北方邊界統治力減弱以來,經歷了五胡亂華,多次民族混血和大洗禮下,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不論血緣還是語言都有了本質的不同,眾多馬上民族你方唱罷我登場,戰火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多元化的基因,從一開始的匈奴到後來的鮮卑,當草原旋風一個個如河流匯入大海,漢語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假如穿越到秦漢交際,現代人能和古人交流嗎?該使用哪種語言?

上古漢語聲調和韻味都與粵語更親的傳承關係,所以很多人無法接受,廣東話竟是老祖先說的調調,不信你可以用粵語朗讀唐詩和宋詞,會發現更能體現出其中韻味,押韻也更準確,國語是近代的概念,但歷朝都有規定的官話,秦國掃蕩了其他諸侯之後建立了第一個專制王朝,當時在南方的嶺南地區尚未被開發,被稱為南蠻,始皇帝差遣數十萬大軍開啟了征服之旅,後來,這批軍人和家屬便在南方定居下來,是他們帶去了粵語的最初形態。秦不到20年而亡,接著北方又掀起了戰亂,再接下來,東漢末期司馬創晉,又因為八王之亂給五胡介入埋下了惡種,之後漢人經歷過兩次大規模遷徙,其中就包括衣冠南渡,漸漸的,南方的純種漢人越來越多,北方則變成了胡漢雜居,相對來說,南方的上古漢語儲存得更加完整,上古時講的是雅言,所謂九聲六調,從語言學上更加豐富好聽,普通話在這方面就劣勢盡顯,不僅沒有音調,而且只有四聲。

假如穿越到秦漢交際,現代人能和古人交流嗎?該使用哪種語言?

目前粵語的使用範圍,在中國已經被壓縮到兩广部分地帶,不再佔主流地位,經過朝代變遷,歷代官話也會因政治經濟中心的不同而顯得不一樣,到了明朝開國初期,使用的就是江淮官話,到了明朝初期,南京叫做應天,當時的官員基本使用的都是這種官方語言,成祖登基以後,由於南京故宮因戰火被焚,而他本人從前的就藩地在北平,於是做出了遷都的決定。隨著政治中心的北上,官話也在變遷,南京的上層人士紛紛轉移到北京,又和當地的語言形成的融合,明朝享國200餘年,當女真人入關又帶來了自己的滿語,但當時的北京話多少會被認為是胡音,而不被南方雅言所接納,於是清朝到了雍正時期企圖糾正這點,由朝廷設定的正音館教授官員們說正宗的官話,以保證官方的交流順暢。

假如穿越到秦漢交際,現代人能和古人交流嗎?該使用哪種語言?

直到那時,中華大地尚沒有國語的概念,來到近代,堅船利炮轟開了日本的國門,大和民族開始了維新,於是先於中國有了國語的概念,直到19世紀末,中國人才將此概念傳播到華夏大地,於是北京作為首都,當地所說的語言自然便成了標準音,而民國成立之後對定國語進行投票,粵語以一票之差輸給了北京話,後者被定為國語。說來很有趣,國語被重視是辛亥革命以後的事,北洋民國講五族共和,如此龐大的統治地域自然需要統一的語言載體,於是國語的勘定就變成了政府的當務之急,在1920年時,為了定下國語,爆發了一次引人矚目的辯論,當時支援最多的是江浙一代為主的國語系和以北京為基礎的語系,辯論吵得不可開交,兩派都提出了足夠的依據,後來的推廣卻並沒有做到大規模的普及,現在所講的普通話則是另一回事,在1906年才剛剛被提出。

假如穿越到秦漢交際,現代人能和古人交流嗎?該使用哪種語言?

不管是官話還是通用語,又或者是雅言,國語,這些林林總總的概念,其實立足點都是讓各民族擁有一種統一的交流方式,民國雖然做出了一些決定和努力,但真正讓普通話成為通行全國的語言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兒,我國有56個民族,如何克服交流帶來的障礙?那就需要一種大家共同使用的語言,所以新中國使用了普通話的概念而沒有用國語的概念,為的是民族平等。不管怎麼說,雖然歷經變遷,上古漢語依舊以粵語為尊,它代表了一段漫長的歷史,也和華夏民族的祖先有關,所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更是今人該努力的方向。

假如穿越到秦漢交際,現代人能和古人交流嗎?該使用哪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