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多是稱讚項羽,而少提劉邦,僅僅是因為他是個悲情英雄?

歡迎來到百家號《高峰有飛鳥》,今天我們講的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一提起楚漢相爭,更多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已經失敗了的項羽,而不是作為勝利者的劉邦呢?僅僅是因為我們同情這位悲情英雄嗎?但是小編認為楚霸王縱有許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的那些閃光點,更是令我們難以忘卻!

後人多是稱讚項羽,而少提劉邦,僅僅是因為他是個悲情英雄?

第一、英雄該有英雄的氣概,終項羽一生從未向人低頭,無論當年未曾起兵前,那個面對始皇帝車駕發出了一句“吾可取而代之!”,如此大逆不道,卻又充滿了壯志豪情的會稽少年;還是在最後一戰中,寧一死以謝天下的陌路霸王,他的氣概都值得後人去仰望。

後人多是稱讚項羽,而少提劉邦,僅僅是因為他是個悲情英雄?

第二、劉邦做事無所不用其極,和項羽君子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氣概所不同。例如劉邦未起兵之前,整日浪蕩鄉里混吃混喝,靠著一張嘴竟然混入呂太公的壽宴之中,分文沒有反倒大吃大喝一通,最終還讓呂太公打上了一個女兒,試問如果是項羽在這裡,他會這樣做嗎?

後人多是稱讚項羽,而少提劉邦,僅僅是因為他是個悲情英雄?

項羽起兵之時,曾經一人獨闖會稽縣衙,與數十名護衛兵丁展開廝殺,其身上可謂豪情萬丈,兩個人的身份形象截然不同,項羽令人敬畏,而劉邦則是讓人鄙夷,這也是我們崇拜項羽的原因之一。

後人多是稱讚項羽,而少提劉邦,僅僅是因為他是個悲情英雄?

第三、項羽對待愛人有情有義,在霸王的最後時刻,亥下之時想要率領剩餘士兵脫身而去,可是又捨棄不了自己最愛的虞姬,百般惆悵之下,做歌以為消遣。虞姬知道其意拔劍自刎,只為不成拖累,如此二人有情有義。豈不勝過劉邦在危難之際,拋棄妻子將自己的骨肉孩兒丟在車下,自己儘快逃命。

後人多是稱讚項羽,而少提劉邦,僅僅是因為他是個悲情英雄?

面對項羽以烹殺自己父親相威脅之時,說出讓分一杯羹這樣的話來的劉邦,項羽豈不是更有人情味。再有相比體貼的虞姬而言,呂后干政毒殺劉如意,將戚夫人作為人彘,賜死韓信獨攬大權,樁樁件件令人不寒而慄,豈不是更加通情達理。

後人多是稱讚項羽,而少提劉邦,僅僅是因為他是個悲情英雄?

項羽縱然有千般不好,但是他的貴族品格和他的情義,足以讓人銘記住他,儘管後人有說他婦人之仁,可是小編看來,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也是人性的一種。

本文由百家號《高峰有飛鳥》釋出,轉載請標明百家號《高峰有飛鳥》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