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簡講第五章-“道”與奢侈品營銷

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簡講第五章-“道”與奢侈品營銷

本章主要為講述“道”的特點,我尤其鍾愛餘秋雨先生的翻譯,這裡摘抄一下翻譯內容:“道是虛空的,但它用之不盡。它是那麼淵深,就像是萬物的主人。它排除鋒銳,脫解紛爭,與光相融,混同世塵,看似不見,卻是實存。我不知道他從哪裡產生,只知道它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經光臨。”

道德經的文字是極簡約的,也是極具美感的。簡約和古代的生產技術條件有關,在紙張沒有發明以前,流通性的文字書寫主要在獸骨,龜甲,布帛,竹簡上。其他的書寫如牆壁,鐘鼎等出於某種特定目的而不在意傳播範圍,並因文化及思想需要並未有太大改變。而對於人類文化思想傳播影響最大的來源即流通性文字書寫來說,書寫工具極大的限制了人們書寫的文字規模,對於文化傳播來說這是極度不便的,而造成這種不便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即價格和重量。

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甚至於政治。以上這些事物的發展都具有一個普遍規律,那便是永遠由人們的需求來帶動發展。現代營銷學就很強調販賣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營銷者們早已脫離了飢餓者販賣食物這樣的低階銷售樂趣,他們更加註重向銷售者描述一種生活,這種生活必定是美好,是值得人們追求,而在這種生活裡面,營銷者所要銷售的物品同樣是必需的,至少,它會具有代表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它將會是你達到你所向往的生活第一步。比如背上普拉達,可以展示自己的高階地位,面對這樣的誘惑,自認為符合條件的你是否還會拒絕它呢?這樣的營銷方式叫做製造需求。

道德經簡講第五章-“道”與奢侈品營銷

奢侈品之所以是奢侈品,並不是它質量好(論質量一些山寨廠可以吊打它),也不是它足夠時尚(時尚由奢侈品大牌說了算,就像裁判下場踢球),更不僅它足夠貴(這一點是認真的,奢侈品必須足夠稀有,這樣才能使它足夠昂貴。也必須足夠難得,這樣才能更顯身份),最大的原因還是奢侈品使一些人獲得了他們想要的高階以及在人群中的足夠吸睛,更通俗的講是”地位”。

人們追逐奢侈品更不如說是追逐地位,追逐層次,追逐自己在心理上的“高人一等”。作為一個奢侈品品牌,往往具有以下幾個特徵: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遠大的追求,還有各不相同的品牌精神。這些特徵旨在告訴消費者,它很“出眾”且不庸俗,如果錯過它就意味著你與“出眾”無緣,與庸俗沾邊。而購買則意味著你足夠”出眾”(不出眾也消費不起),品味足夠獨特(不是隻有錢沒有欣賞品味的土豪,雖然解決奢侈品銷量的往往是土豪)。這兩種價值是於實物之外的,而奢侈品的價格至少七成由這兩種價值構成,相比包的實用性,它代表的意義更值得人買單。

在簡單聊完奢侈品之後,當我們再回到本章,你是否能夠發現,本章裡的“道”與奢侈品在營銷方面有更多的相似?

我們不妨做下拆解,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道是虛空的,但它用之不盡。它是那麼淵深,就像是萬物的主人。在儒家還在討論個人修養的時候,道家已經憑藉“道”站在格調(某個不雅詞其實效果更佳)最高點,你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說“道似萬物之宗”,只要你還在萬物裡面,你都得管“道”叫“爸爸”。這就是“出眾”,也就是高人一等。而在往後的無數年裡,“道”也確實作為一種更高階的追求而存在著,在前幾章我講過,道家是和現在的科學最接近的思想,沒有之一。這群人以瞭解直至解答我們所處的世界基本規律為主要目的,其中或許摻雜了不少燒丹煉藥為求“長生”的嗑藥偽道者,但不能遮掩追求“道”確實是一件很高階的事情。而這,和奢侈品營銷一樣;在最開始強調自己高階,等後來,自己真的成為了高階。

確立了自己的格調與“出眾”之後,“道”也需要告訴它的追求者,它可以做什麼,就像奢侈品會告訴你,它會給它的購買者帶來更好的生活方式一樣。這就是下一句“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道”可以用來做什麼?你可以用它排除鋒銳,可以用它脫解紛爭,可以用它與光相融,可以用它混同世塵,以上哪一個都不容易做到,但“道”卻可以使你做到,那麼在你面對以上困境或者擔心遇到的時候,你對“道”會有興趣嗎?

講完了“道”的出眾,講完了“道”的用處,接下來就到講“道”的來源了。

奢侈品的主要盈利來源永遠不是來自生產資料。鑽石,黃金在同一市場上的價格是一致的,同樣的一百克黃金不會因為出售給奢侈品生產商和非奢侈品生產商而給出不同報價。奢侈品的主要盈利來源也永遠不是來自生產過程,手工製造大師的僱傭費用往往足夠昂貴但在行業當中的相對恆定的,但在總成本與總收益的差值佔比當中並不明顯,那麼,奢侈品的主要盈利來源來自哪裡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品牌。

對於一家企業而言,品牌絕不僅僅是個名字,它所代表的是信譽度,是影響力。前者獲取消費人群的信任,後者獲取消費人群的購買慾。作為消費者來說,或者作為個人來說,我們在很多時候,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信奉權威。

權威意味著“正確”,而成立越早的企業在我們眼裡越具有“正確”性,這是很典型的結果論思維。我們的理解往往是:“如果這家企業不夠“正確”,生產的產品不夠受歡迎,那麼,這家企業很早就倒閉了。”所以,現在中國遍地都是“百年老店”也就可以理解。但虛假的永遠不會成為真實,這是信譽度的問題。有的“百年老店”是真的,有足夠的歷史,有足夠的內涵,值得信任,這樣的“正確”是真實的,品牌將有良好的信譽度及影響力。而有的“百年老店”是虛假的,掛了個牌子而已,這樣的“正確”毫無用處,只能欺騙一些被忽悠的消費者而已。

時間是個奇怪的話題,越古老的東西人們越鐘意,也越信任。所以本章最後一句: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也就能讓讀者對“道”更加鐘意,更加信任了。

道德經簡講第五章-“道”與奢侈品營銷

奢侈品多數情況下經營的其實是其品牌本身。現今許多其他企業也在按照這個思路在經營,就比如打造“愛國”品牌的“華為”,“勵志”品牌的“褚橙”,“發燒友”品牌的“小米”,與相同規模的同行業企業相比,這些企業知名度明顯要更高,發展也更快,而產品質量卻不會明顯高出許多(但會更貴,成本項裡營銷成本明顯增加)。

在道德經出現後的無數年裡,“道”也一直作為品牌被道家繼承者們經營著,而“道”實際上也形同奢侈品(不止是“道”,文化在古代一直是奢侈品),替它買單的是那一小撮極高層次的消費者,最為著名的還要屬那位在皇宮裡賜大臣香冠的嘉靖皇帝,而這位少年極英明,中年極自負的修道皇帝,其實也只是借用“道”家的無為治國,實際行的卻是法家之事(嘉靖是個控制慾極強的人,看似放手,實際明面上透過分化大臣,暗地裡重用太監牢牢將權力控制在自己手裡。)我國四大名著當中抑道揚佛的西遊記就出於這個時期,而小說裡面描寫的車遲國幾乎是照搬當時大明佛道處境,而作者堅信“嘉靖”是被“妖怪”道士(比如道士邵元節、陶仲文皆身居高位)迷惑了,只需一位如孫悟空這樣的正義之士,皇帝必然會清醒過來(古人對皇帝的敬意是滲透到骨子裡的,那些攻擊皇帝的言說大部分是後一朝為消除前朝影響力乾的事)。

歷史上對“道”有很多讚美,也有很多誤解,而誤解當中很多是由個人追求長生帶來的,這在社會頂點位置任職的皇帝這一人群當中普遍出現,而皇帝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又是最大的。

如果奢侈品對你有用,購買它不失為一筆好生意,但如果只是裝點門面而用不到它的內在價值,除了會使你損失一大筆錢以外沒有其他獲得。

如果“道”對你有用,你不妨用心瞭解它,但如果只是用來裝點門面顯得你很有學識,那麼除了會讓你虛度光陰以及被揭穿時候感到窘迫以外,將毫無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