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周才建立了兩年時間,為何周武王姬發就憂鬱而終?

周武王一代賢王,草創周朝才兩年,忽然匆匆離世。周武王早逝的原因,對現代的我們具有借鑑意義,要想和姜子牙和周文王一樣的健康,我們應該避免周武王那些問題呢?

歷史上大周才建立了兩年時間,為何周武王姬發就憂鬱而終?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當百歲老壽星周文王的去世後,周朝的大任交給了姬發,此時的姬發年紀正當壯年,在經過了十多年的厚積薄發後,毅然親自率領三千虎賁,聯合八百諸侯,以姜子牙為軍師,一路披荊斬棘的從鎬都到達了牧野,

周武王的五萬人,在牧野大敗商紂王臨時組建的70萬大軍,商紂王帝辛聽聞牧野戰敗,認為大勢已去,沒有翻盤的希望後,登鹿臺身亡,傳世600多年的商朝,被周武王滅亡。

從武王伐商可以看出,當時周武王能夠從陝西親征到河南,一路奔波還經歷了多次戰鬥,成功進入商朝國都後,有條不絮的進行了各種安排,最後回到陝西營建鎬京,當時他頭腦清醒而且身子骨非常的健朗。

可是為何才過去兩年,被認為是天命所歸,本應該是意氣風發的周武王,卻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

望著年紀尚輕的兒子,憂心忡忡的把剛剛建立的周朝,交給了姬誦,又怕他不足以擔負重任,還安排幾個弟弟共同輔佐他,

兩年時間,

為何一位蓋世的英主,忽然百病纏身弱不禁風,最終不得不遺憾地離開人世,

周武王這兩年到底遇上了什麼?是什麼讓他在人生巔峰的時刻,忽然走向了終結?

我綜合了分析一下,發現周武王早逝和以下幾個行為有關,這幾個行為如果你也有,希望引以為戒。

一:心理負擔過重

從周文王姬昌的高壽,可以看出姬發應該有用長壽的基因,可是為何姬發完成了姬家幾代人的努力,小邦周取代了大邑商以後,完成了目標奮鬥也就終結了,可以過上快樂舒心的日子,但是周武王卻反而比歷經磨難的周文王還要早逝呢?

姬發首先存在著心理負擔過重,雖然他透過牧野一戰,以弱勝強戰勝紂王,取代商朝後,向天下諸侯宣佈,周朝的正統地位,

但是卻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日子,反而他比以前的日子,過得更憂心忡忡,為啥?

因為商朝被取代了,可是周朝的根基卻未穩,周武王在取代商朝之前,只要好好想著怎麼攻伐商紂王,怎麼聯合天下諸侯,怎麼訓練三千虎賁,怎麼讓周室的倉庫堆滿糧草就可以了,因為當時天下的諸侯和周武王還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伐商。

而攻伐商朝的大業,在周武王的前幾代人就開始了,特別是他的父親周文王姬昌,因為周室的快速崛起,威脅到了商王朝,一度被紂王關了起來,後來被釋放回來的姬昌,終於覺得這樣下去對周室的發展不利,

所以他勵精圖治廣招豪傑,得到了隱士姜尚的幫助,實力快速的擴張,內修良政外聯諸侯。在姬昌臨終時,周王室已經擁有了和商朝一拼的實力。

但是周朝作為一個新貴,雖然短時期崛起,和商朝600年的積累比起來,周王室的實力無法和商朝正面硬拼,為此周武王依賴的還是各路諸侯,用聯軍的方式壯大自己的實力,為了試探各路諸侯的誠信度,周武王進行了一次“孟津觀兵”,

“孟津觀兵”

是周武王第二年進行了一場大型的儀式,周武王這樣做也是在姬昌去世後,試探性的看看聯合的八百諸侯對他的態度,也是對周文王一生努力的一次總結。

在孟津周武王看著八百諸侯如約而至,心裡非常寬慰,證明周文王的路子沒有錯,商紂王開始被孤立,此時匯聚在一起的諸侯見人多勢眾,曾經勸周武王立刻討伐朝歌。

可是周武王卻說了一句話:

“諸位不知天命”

,象徵式的和八百諸侯搞了一個聚會,就班師回朝。

從這裡看出,周武王對伐商大業決心是有的,但是卻非常的小心謹慎,恐怕是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為何他擁有如此實力,還小心翼翼的,主要還是商朝太強大了。

商朝立國600年來,對諸侯號稱“人王”,基本一直保持這對外的征伐,而且商紂王帝辛繼位,對外是開疆拓土,多次的征伐夷方,

從文獻記載,商朝除了步兵以外,還有訓練有素的象兵,長期作戰的商朝軍隊,和以農耕為主的周王室的相比,主力軍戰鬥力可以說是兩碼子事。

周武王在實力上有了可與商紂王拼的能力,依然擔心打不贏帝辛,所以他選擇了等待時機,在經過了數年的等待和運作後。

周武王趁著商朝內部的不和,外部和東夷之間的作戰,才斷然敢於再次匯聚諸侯,對紂王發動致命一擊,其選擇的攻伐路徑,也是最為簡單快捷的掏心戰術,以奇襲的方式,直奔商朝的朝歌,打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

雖然歷史上對牧野之戰寫的很簡略,但是真實的牧野之戰肯定是經歷過激烈的拼殺,最終在周武王在蜀國等諸侯的努力下,扭轉了人數上的劣勢,同時他推行的優待政策也很成功,導致了商朝臨時拼湊大軍的倒戈,才得以戰勝了商紂王。

可見牧野之戰雖然周武王是成功了,但是屬於是險勝,為了快速的讓商朝遺民失去鬥志,他不顧自己賢王的名聲,把商紂王的腦袋掛在了城頭,並且還到處傳閱,讓商朝的人都知道商朝已經完了。

他在眾多的諸侯推舉下,登基成為了周朝的建立者,可這時的周朝,其實就是偏居一隅的王朝而已,和商朝600多年的基業完全無法比翼,此時的周武王面對的事情就多了,其掛心和擔憂的事情就更多,反而沒有了當初把心思專注於滅商的意氣風發。

而周武王擔憂的事情中,主要有幾個:

一:商朝遺民的安撫,當時商朝的領土廣闊,而且商朝遺民眾多,人口超過了周王室,怎麼安撫這些人,就需要大費周章,而且還有儘快和及時的推行一系列措施,同時如何瓦解東夷商朝一支大軍,處理好商朝遺民和周王室的關係,這周武王最掛心的事。

第二:各路諸侯的封賞,同時如何推行一個有效的措施,讓諸侯們繼續支援周王室,因為周武王深知,牧野之戰的成敗,一部分的功勞和諸侯支援有關。如果這些諸侯因為自己各種想法,效仿周武王的做法,那麼以周朝當時的實力,完全沒有勝算的,這樣一來,姬家幾代人的努力,變成了給人做嫁衣。

第三:商朝被推倒,就需要重新建立規矩,而新規矩的推動,肯定會觸犯當時的既得利益者,這樣一來,如果稍有不慎,周王室就會得罪了諸侯,盟友為了利益隨時可以變成敵人。

第四:對商朝文化和削弱,商朝六百年的基業,可以說對於華夏族是有一定貢獻的,而且婦好等女豪傑,對於華夏族抗擊戎族的入侵居功至偉,並且商朝建立了法度已經深入民心,周王室在這完全無法和商王朝相比,為了周王室的長治久安,這方面就必須要儘快扭轉局面。

除了以上幾點,還有許多瑣碎的事情,也讓周武王要去做,例如推到了朝歌后,還得在建立鎬都等等,這些都要周武王操心。

二:事必親力親為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以後,當然按道理來說,周武王可以放權給姜尚或者自己的弟弟管理,個人推測應該他是和弟弟和姜尚有對周王室的規劃,所有姬旦建立了一個周禮制度,應該就是當時他們經過溝通合計過的,姜尚應該也參與其中、

周武王的性格和成長環境,導致他和諸葛亮差不多,凡事都事必躬親,並且是小心謹慎,這估計和周文王姬昌有關,

因為當時周王就是因為過於快速的崛起,被商紂王忌憚,導致周文王被囚禁,而為了讓周文王迴歸,姬家做了許多的努力,傳說連姬發的大哥,都變成了肉丸。

可見當時雙方暗地裡鬥爭的殘酷,如果姬發稍有不慎,那麼面對周邦的估計是滅頂之災,而為何商紂王回來不忌憚崛起的周朝,而是派大軍去討伐東夷?

雖然歷史很少提及,但是肯定有一點,就是姬發的姿態,讓商紂王放心,覺得姬發是個好臣子,雖然有點小心思,但是絕對不是個做大事的人。

如果商紂王知道於牧野一戰,你猜他會傻到把主力軍派遣去討伐東夷嗎?這和後世的越王勾踐突襲吳王夫差的做法是如出一轍。

所以周武王必須事必躬親和謹慎行事,導致結果,他和諸葛亮一樣,掛心的事太多,心理負擔過大,結果因為心理地問題,導致寢食難安,最終估計就和諸葛亮一樣,吃的少,操心的事太多,身體無法承受,本來身體健朗的武王,卻一病不起。

和武王同樣的歷史人物不少,例如

宋武帝劉裕,武將出身的劉裕,在公元420年,取代了東晉建立了“宋”後,還沒一展宏圖,僅僅三年過去,就病逝於建康,終年六十歲,而周武王按照歷史學家的推斷,其病逝的年齡為50多歲左右,比劉裕還有少幾年。

可見當時姬發所遇上的情況,應該和劉裕是非常接近,如何處理好各階層關係,又如何推動王朝的發展,如何建立新秩序,如何安撫老百姓,沒辦法參考情況下,如何破舊立新,是個很大的考驗。

三:完美主義者

雖然周武王的歷史資料不多,但是從他在孟津之盟,還有一些記載看,周武王應該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可以說周武王有點類似於後世的諸葛亮,對於各方面的運作都很上心,並且事事都要求做到完美,從諸葛亮就可以看出,一個要求完美的人,對其他都不會放心,導致事必躬親。

結果就是他的工作量增加,可是又不敢放手給別人去管理,這樣一來,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反而沒有之前天天只要訓練士兵,結盟諸侯,打聽商朝的訊息,和百姓一起勞作那麼輕鬆,特別在當時,資訊不是很發達,資料都是以原始的甲骨文或者其他載體為主,

但是勤於政務導致生活作息不規律,也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諸葛亮也是因為處處要求完美,哪怕連一件小事都要親自過問,導致結果熬過司馬懿,最後司馬懿以高手熬出了頭,三家歸晉,

四:生活作息的不規律

按後世的推頌,周武王做了那麼多好事,應該是長壽並且得到善終的,並且周武王號稱一代明君,更成為了儒家推頌的人物,卻匆匆建立周朝兩年就去世,這和古代的價值觀有點相違的地方。

個人看來,周武王忽然的病逝,和生活作息不規律有很大關係,雖然在古代的文獻中,我們可以從他的弟弟姬旦的行為中,可以看出,為了把周王室的天下穩住,周王朝的長治久安,姬旦也是拼了。

在後世儒家看來,周王室真正的奠基者不是文王和武王,反而是姬旦,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到漢初賈誼,都對姬旦評價很高:“文

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姬旦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有大關係者,姬旦一人而已。

孔子更是做夢都想見到姬旦,他在周武王去世後,輔佐周成王管理周朝江山,他在文化上完善了周王室的禮樂制度,同時在軍事上功勳卓著,平定了周朝重臣和武庚祿父倒戈,並且對不服周朝管理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密切的大小方國,進行了攻伐,最後以強大的武力讓這些小方國不得承認周朝的強大。

但是在《誡子》,有兩句經典的話,“

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這裡透露了姬旦的日常生活情況,姬旦為了周朝的安穩,結交天下有能耐的人物,只要誰有好主意,好計策,對周朝好的方法,他都會禮賢下士的相見,

導致結果就是姬旦在吃飯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求見,就停下膳食,立刻和來人相見,曾經有天一頓飯有三個人求見,他這頓飯放下碗筷三次,而他有一天在清理頭髮,忽然有人來求見,他連忙握溼透的頭髮,三次接見來求見是士人,

可見即便是但是姬旦已經初步穩住了周朝的江山,可依然不敢怠慢。

簡單的說,姬旦很明白,在當時情況,如果稍有怠慢,和可能和商紂王的結果一樣,那麼幾代人的努力,就打水漂了。甚至還為危及周王室的家族,所以他不得不這樣做,不過他比周武王年輕,輔助周成王只有七年時間,而這段時間姬旦正當壯年,所以在身體上能扛過去,但是周武王比他年紀大,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而且他處理問題上,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他也會和年輕成王的溝通,可以說姬旦是一個很好的職業經理人,但是周武王是一位創業者,兩人的角色上的不同,導致其思考的問題角度不同,其擔憂的事情也不同,周武王的憂慮東西要比他多的多。

這樣的生活作息,作為一代賢王的周武王,應該比姬旦做得更甚,因為姬旦還是輔佐周成王而已,但是周武王可是在父輩手中,開創了基業,不由得他有絲毫的疏忽。

可見周武王的生活作息規律,一定是被各種繁雜的事務打斷了,最後因為各種的原因堆積在一起,導致積勞成疾,建立周朝才短短兩年時間,就匆匆離世,而他的兒子才十多歲,毫無經驗,無奈之下才讓周公,姜尚等人輔助成王。

從周武王臨終前的安排可以看出,周武王不願意離開。他對13歲的成王不放心,而他也有很多事情尚未完成,可是遺憾的是,他只能把兒子交給最信任的弟弟和姜尚,但是他內心是否有想過,如果可能的重新來一次,或者他會選擇合理的安排工作時間,合理的面對心理壓力,儘量的保證生活作息的規律,這樣一來或者周王室會出現另外一番景象。

所以從周武王的匆匆離世中,我們時常提醒自己要懂得放下,同時改善自己的心態,適當的減輕和釋放自己的壓力,同時合理的分配工作

特別是現代人生活節奏比古代更快,為了完成工作和任務,有時候不分晝夜加班加點的工作,但是卻忘記放鬆自己,為此導致自己的生活作息不規律,也引發了身體出現許多問題,當發現的時候才悔之已晚,

這些我們必須引以為戒,如果身體健康沒有了,那麼即便還是你和周武王一樣功成名就,成為了一代賢王,最終的結局,依然是遺憾的離開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