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我國的“嫦娥二號”探測器、“中國芯”的崛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建成並完成放電等等,人類的科技水平日益發達,無不彰顯了人類驚人的創造力,同樣作為與人類自身息息相關的基因工程,肯定也是重點關注的。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那麼,如果基因技術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有重大的突破,可以使得人類的壽命獲得提升嗎?如果未來人類的壽命,真的可以達到1000歲了,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希望朋友們能長按點贊,讓我們一起去探索這個話題。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在古代原始社會,人類因為力量弱小,敵不過野獸的襲擊,且無法抵抗自然災害和疾病,平均壽命僅為15歲。

公元前,也就是2000多年前時,人類的平均壽命也不過25歲,到19世紀左右,人類的平均壽命才勉強達到37歲。直到20世紀初期,人類的平均壽命才開始出現大的提升,從40歲,飆升到了61歲。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現如今,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人類壽命更是達到了70歲左右。據科學家估計,到了未來的2030年,更是可能達到75歲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人類自從發展科技之後,人類壽命確實得到了顯著提升。話雖如此,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卻又無法邁過“100年”這個坎,這是為什麼?是什麼限制了人類的壽命呢?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1938年時,發明用X射線突變基因,而獲諾貝爾獎的赫爾曼·穆勒(Hermann Muller),在一次對果蠅的實驗中,發現染色體末端跟其它區域的染色體不同,它非常穩定,幾乎從未出現過缺失或者錯位。因此,他認為染色體的末端是很特殊的,併為它取了個名字——端粒(telomere)。

直到1990年代,在科學家不斷的研究中,發現它似乎與人類的壽命長度息息相關。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在衰老的細胞當中,它們的端粒長度總是更短,相對地,年輕的細胞就會愈長。那些衰老細胞中的端粒,丟失了部分端粒序列,使得它們出現衰老的跡象。而正常的細胞端粒,也會在細胞進行分裂時,慢慢變短。

科學家們將這一過程,形象地稱為“磨損”,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便會受到“磨損”,縮短,最終走向“衰老”,最終端粒越來越少,生物體也就走向死亡。

由此可見,

“端粒”正是限制人類壽命的關鍵所在。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那麼,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避免端粒的“磨損”呢?

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專門針對端粒的“端粒酶”,他們聲稱這種“酶”可以促進端粒的合成。

儘管科學家可能發現了“生命”的秘密,但這一切都還在研究與實驗之中。不過,如果未來真的解決了端粒“磨損”的問題,就真的能延長人類壽命了嗎?

很遺憾,並非那麼簡單。雖然可以用技術解決細胞端粒“磨損”的問題,也許能讓人體細胞一直增值下去,保持年輕和活性。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但關乎於人類“死亡”的關鍵,卻是在大腦,“腦死亡”才是人類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和身體不太一樣的是,大腦中最關鍵的細胞,是“神經細胞”,讓人無可奈何的是,人腦無法再生這種細胞,它只能由神經幹細胞分化再生的。

通俗地講,我們大腦細胞的數量,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被決定好了,據科學家們研究,人腦中的腦細胞,最初大約為140億個左右,優生的可能會多一些,在20歲以前,腦細胞雖然不會再生,但它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裂變,比如注重大腦發育和訓練的人,腦細胞裂變的就多。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18歲或20歲左右,此後腦細胞停止分裂,從此開始,腦細胞死一個少一個,大腦便開始走向衰老,腦細胞會以每天約10萬個的速度開始“消耗”。

到了27歲左右時,基本大腦的所有能力,都開始走向下坡路,到了80歲時,腦細胞更是會減少到為最開始的一半左右。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年輕時很聰明的人,到了年老的時候,開始出現“痴呆”的問題。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所以,人類的“死亡”,可不僅僅是身體細胞的衰老那麼簡單的。當大腦中的腦細胞數量太少,從而無法用以維持身體的生理機能時,整具身體便會真正走向衰亡。除非在未來,人類的科技還能夠控制神經幹細胞分化再生腦細胞,維持大腦的生理活性。也許只有身體、大腦的雙重突破,才能使得人類的壽命,更上一層樓。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問題重重,但是

如果科技持續發展,未來人的壽命真的能到1000歲,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這聽上去足夠讓人興奮,像我們現在這樣,60歲以後便步入老年,但如果能活到1000歲,那麼60歲還是兒童階段,剩下的940多年,還可以去做很多,曾經想做,但從來沒有機會做的事。

但是別高興太早,問題隨之而來。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科技的發展,讓人可以活到1000歲,同樣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吃喝拉撒等各種生理問題,人幾乎不需要依靠物質存活。

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年齡段來看,那麼這1000歲的每個階段,相當於我們可以活上“十輩子”,在漫長的歲月中,所有沒有體驗過的生活,都被體驗過了,一切該經歷的,也都經歷了,時間開始讓人“痛恨”玩耍和學習,以至於很多人可能都無法堅持。

因為,在此時此刻,這個世界對自己來說,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那種期待和渴望,那麼該做什麼呢?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情況,可能還是按照目前人類的階段來,需要將更多的時間,留給青年和中年。我們從出生開始,快速成長,然後轉到我們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去工作、組建家庭、撫養孩子,贍養父母,旅遊等等。

雖然,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賺取更多的經濟來支撐。但如果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自己和家人們過得更好,對自己來說,也是十分快樂的,我們更要在有限的時間中,尋求“精神永存”的意義,無論是孔子的偉大精神,還是父母平凡的教誨,都能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人生在世,一切好的和壞的經歷或過程,其實都是一種“幸福”的體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限制人類壽命的因素有哪些?未來的科技,可能實現壽命突破嗎?

綜上所述,物種的生老病死,是其發展的規律,進化也是因此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如果人類群體長時間不“重新整理”,進化的速度將會大大減慢,這對整個種群的發展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

所以,其實人類想要活到1000歲,還是很難做到的。而且就算未來科技能夠得到突破,改進人類基因讓我們活到1000歲,對整個人類種群和世界來說,也是弊大於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