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從心的8年首輔路,申時行秉持和事佬式為官之道,原因是什麼

在風雲人物張居正逝世後,張思維擔任首輔不滿一年即去世,於是申時行於萬曆十一年走上了他長達8年的首輔路。這位張居正提拔下成長起來的首輔,執政風格與張居正迥然不同。在後世人們的評價中,申時行素有和事佬之稱,不客氣的話便是首鼠兩端。他在萬曆立太子之事上,一邊迎合皇帝,一邊假意附和文官集團,是其中最為人們詬病的一事。

力不從心的8年首輔路,申時行秉持和事佬式為官之道,原因是什麼

當我們將時間推移回萬曆時期,或許我們會試著理解這位首輔的行事風格,並明白這位首輔為何堅持了這樣一種兩頭受氣的為官之道。萬曆十年夏日,張居正的死亡帶著夏日的炙熱延續到了新的一年,這年萬曆皇帝在各路言官的上奏之下,開始對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師張居正進行清算,時任首輔的張思維忘記曾經對張居正的巴結奉承,一轉語調與言官集團開始了對張居正聲勢浩大的討伐,這場風波最終以皇帝親自下詔,定罪,念張居正10年輔助幼主,免去剖棺之刑。

力不從心的8年首輔路,申時行秉持和事佬式為官之道,原因是什麼

這位優秀而有大才的前任的身後境況可謂慘烈,全程近距離觀看的申時行受到了震撼。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並不樂觀,在別人的眼中,他是張居正一派的人,稍微逾矩,便會受到波及。同時他也更加明白官場的險惡,張居正並不像皇帝最終定罪詔書中說的那般不堪,更加不像那些誣陷之人奏摺寫得那般十惡不赦,他甚至本可以說為本朝做出了貢獻,改善了百姓生活的功臣,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他細想,本朝的首輔確實沒有幾個得以善終的,近一點的徐階,嚴嵩,高拱,張居正沒有一個結局安好的,每一個都成了官場鬥爭,政治利益的犧牲品。

力不從心的8年首輔路,申時行秉持和事佬式為官之道,原因是什麼

申時行想要為大明做出一番事業,但也想自己能夠結局圓滿。他深刻地分析思考了張居正這位高才前任的作為,最終得出了為官者身邊的兩方勢力,一為皇上,臣子以君王為主,不應逾矩,高拱便是因自恃功高,目中無帝王而落得貶謫老死的結局的,他記得。

力不從心的8年首輔路,申時行秉持和事佬式為官之道,原因是什麼

一為文官集團,明朝除開國之初的洪武,永樂兩朝武官權勢大外,隨後的年代裡文官便有了絕對的優勢,武官又多不願與文官商議,更加壯大了文官勢力。中央到地方皆是文官管事,一項政策能不能實施,如何實施,結果如何百分之九十取決於文官集團。張居正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以強硬的手段對文官機制進行了改革,並嚴厲地推行,甚至這其中帶了些壓迫,這確實使得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但這種壓制下的改變無異於揠苗助長,一旦壓力消失,反彈只會更甚,張居正身後聲勢浩大的討伐便是這一反彈的具體體現。

力不從心的8年首輔路,申時行秉持和事佬式為官之道,原因是什麼

申時行想要有所作為,就要上承帝王之命,下得文官之心。如果這兩點能夠做到,善終也就順理成章了。只是這就像一個人兩手各系一根繩子一樣,無爭議時,大家一團和氣,一旦有爭議,連線的那人就得經歷分屍的痛苦。而從萬曆十五年起,皇帝的昏聵更讓繩子的一端直接失去了連線,首輔申時行有心卻無力,本來想做橋樑,無奈勞心勞力,卻還是無力迴天,辭去首輔。最後的23年裡於故鄉平淡而過,最終得了文定這個諡號,也算善終,只是當時的豪情萬丈,最後也只剩身後人們的慨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