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攻堅”——尋找安全感

一個人的“攻堅”——尋找安全感

利用空閒時間,花了一個星期看完了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很真切坦誠,作為成功的享譽海外的歷史學家,聰慧的背後更多的是艱辛的努力。少年時刻意磨練自己的意志,為了圓老父親的心願,歷經艱難波折,終於考取留美公費生。和他比,自己很慚愧。雖然很早就有留學夢,但沒有矢志不移,蹉跎了歲月。好在現在還可以努力,只是要付出更多。

和黃仁宇的自傳《黃河青山》有些像(他們都和南開有緣,但都沒有畢業),同樣讓人感動。他們的治史方法也類似,都求一個“大”字。但黃更加非學院派些吧,因而命運更坎坷。

一個人的“攻堅”——尋找安全感

他們雖然久居海外,但對中華文化真切地理解與熱愛,親情與友情,洋溢於書中。似乎黃對中國的制度、文化提出更多的批評,而何則是民族主義者(張光直語)。

感覺後半部分不如前面精彩。尤其在功成名就後,進入芝加哥大學做教授的二十幾年裡發生了什麼,似乎沒有詳細的講述。也許人們都會對自己的年輕時代回憶得更好,也樂於回憶。

他一生都在不斷尋找新的研究支點,從英國史到明清史,再到對中華文明的考古,對先秦思想史的研究。他涉獵的領域廣闊,政治、經濟、制度、文化……他尋找研究方法的創新,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系統研究歷史。他勇於挑戰,和張光直、杜維明都發生學術爭論。

在書中他一再強調:只有真正具有安全感的人才會謙遜,講出自己的不足,欣賞比自己強的人。讓我想起小時候父親經常說的一句話:藝高人膽大。

是呀,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不斷尋找新的研究方向,不斷挑戰權威,也是為自己增加安全感吧。

學術爭議與人品、道德無關,但有時又不能截然分開,讓我對學術有些畏懼、憂慮。

一個人的“攻堅”——尋找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