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談威尼斯雙年展 2

瞎談威尼斯雙年展 2

瞎談威尼斯雙年展 2

1895年的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雙年展,被譽為“雙年展之母”。

威尼斯雙年展不僅提供了國際藝術展覽的一種流行模式,而且它本身就是當代國際藝術(主要是西方藝術)的風向標、晴雨表和觀察哨。

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西方藝術演變而不斷演變,至今它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某種意義上可謂是見證了現當代藝術的歷史與變化。

威尼斯雙年展與當代西方藝術形成了互動的關係:一方面它推出的最新藝術流派促進了西方藝術的演變,另一方面西方藝術潮流的湧現又推動了雙年展組織機構、制度、展覽內容與形式的變革。

最幾年,大家逐漸開始對雙年展與藝博會模式的目的導向進行討論,我身邊認識的大多數藝術從業者朋友傾向於認為,雙年展應該專注在學術研討與交流上,儘可能與商業劃清界限,少點兒銅臭味;而藝博會應該專注於促進藝術品的成交,不必過度強調藝術的學術性。

然鵝,威尼斯雙年展也帶著濃濃的“威尼斯商人”氣質,在最初成立便有考慮作品交易與活動收入的問題——畢竟並不是每兩年總能找到一個慶祝義大利國王和王后關係的白嫖由頭。

從歷屆統計的資料科目中便能看出,威尼斯雙年展其實是非常注重作品交易資料的。

據不完全統計,在1895-1914期間,威尼斯雙年展共展出作品15,208件,收藏或銷售作品6,089件(竟有40%的轉化率!)。第一屆威尼斯雙年展共展出500多件作品,其中186件都被賣出,總銷售額達到36萬里拉。

這裡跑題說個悲傷的故事,義大利里拉現在已經被歐元取代,19XX年期間經歷了多次貶值,導致現在義大利里拉不值錢,50萬面額的義大利里拉紙幣都被造了出來,現在36萬里拉也就差不多是1321人民幣左右的價值,但是在義大利里拉剛被髮明不久的1895年,還是特別值錢的。

畢竟光靠夢想和西北風是難吃飽肚子的,為了更好更滋潤地運營威尼斯雙年展,1942至1968年間,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成立了銷售辦公室,用於協助藝術家尋找客戶,並推銷他們的作品,收取10%的交易佣金。

雖然銷售辦公室在1968年被取消,雙年展禁止交易的條文延續下來,但資本的力量始終徘徊在雙年展門前。

“如果畫廊主們沒有把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帶到巴塞爾的話,那麼就說明他們的銷售策略有問題,”倫敦裡森畫廊總監路易斯·海沃德(Louise Hayward)。

威尼斯雙年展無疑是藝術家能得到最有影響力的認可,最高獎項金獅獎幾乎就等同於藝術界的奧斯卡(甚至諾貝爾獎)。

雙年展雖然不會直白地在牆面標上作品價格或在已售作品旁邊貼上紅點,但作為參展作品背後出資者,畫廊、藝術機構們還是會做出些行動,在當地舉辦派對,以爭取更多藏家等。

常規套路一般是:威尼斯雙年展上展示的作品通常不是商業上最吸引人的作品,偏觀念偏裝置更多,但同一批藝術家創作的更適合掛在牆上的作品,從來不會缺席幾周後的瑞士巴塞爾藝博會,迎接著VIP爸爸們的到來。

瞎談威尼斯雙年展 2

既然講到掙錢的事,那麼下一遍,我們著重講講威尼斯雙年展這種形式的盈利模式好了。

轉發才有愛

有愛才有你和我

操作三秒鐘

感恩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