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中東雄獅薩達姆如何邁向地獄之路(中)

正因為阿拉伯河影響著伊拉克的石油財富,因此伊拉克自然寸河必爭。在伊拉克還是奧斯曼土耳其一部分時,曾與伊朗簽訂條約,規定了這條河的主權屬於奧斯曼帝國。當1921年伊拉克獨立後,從名義上來說也應該繼承阿拉伯河的主權。但新誕生的伊拉克畢竟體量弱小,實在無力捍為阿拉伯河的歸屬,兩伊便圍繞這條河的爭端進行了多輪的談判。終於在1937年,兩伊達成共識,以阿拉伯河阿巴丹港主航道中心線為界,雙方可共同利用港口進行航運。

兩伊戰爭:中東雄獅薩達姆如何邁向地獄之路(中)

然而這一條約維持了20多年後,1964年7月,伊朗突然單方面宣佈條約無效,並與伊拉克大打出手。最後在1975年,兩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重新簽署條約,這一次伊拉克作出了更大的讓步,新條約規定兩國阿拉伯河的邊境全部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作為對伊拉克讓步的迴應,伊朗也停止了對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反政府活動的支援。而條約中伊朗答應歸還伊拉克扎因高斯等四個地方300平方公里土地一事,伊朗人卻很不厚道的耍弄了伊拉克一番。

在兩伊之間,雙方除了河道主權是最關健的分歧點外,在霍爾木茲附近的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兩伊之間也存在爭端。不過在這一時期裡,伊朗顯然十分強勢,它取得了所有爭端地區的控制權。伊拉克只能在領土上啞巴吃黃連,不過兩國間敵對的樑子也由此越結越深。

兩伊戰爭:中東雄獅薩達姆如何邁向地獄之路(中)

當20世紀70年代,中東世界普遍依靠石油財富快速向富裕國家邁進。伊拉克也同樣達到了輝煌的頂峰,它的教育普及率100%,實現免費的醫療,免費的養老,免費的教育,免費的住房,成為最讓人羨慕的國家。而在此同時伊拉克的軍事實力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再反觀伊朗,雖然兩國政治變動在時間上相差無幾,但伊朗卻在這次政治換血中元氣大傷。

伊朗軍隊在霍梅尼革命後,總兵力從45萬人銳減到24萬人,這其中伊朗陸軍減少到15萬人,相當於革命前的1/2;伊朗海軍則減少1/3,海軍艦隻剩下80多艘;至於伊朗空軍,則同樣減少了1/3,剩下7萬多人和640架飛機,而這些飛機的70%以上缺乏零部件,無法起飛作戰。隨著伊朗與以色列、美國關係的惡化,西方用於支援伊朗軍隊的軍事顧問和技術支援人員也紛紛離開。霍梅尼為了牢牢鞏固自己在軍隊中的勢力,也將大量前巴列維時代的將軍和軍官逮捕處決,連伊朗的軍事情報機關也一併解體。就這樣,伊朗在清洗中損失慘重,也使得薩達姆認為他獲得了一個進攻伊朗的絕侍機遇。

兩伊戰爭:中東雄獅薩達姆如何邁向地獄之路(中)

在國際環境上,中東較有影響力的國家沙特、阿聯酋等國認為,伊朗甚至算不上是穆斯林國家,因此他們選擇站在伊拉克一邊,希望伊拉克能清理掉門戶。而因為伊斯蘭人質事件的爆發,以前最令伊拉克顧忌的美國也開始在背後支援伊拉克。有這種空前有利的外部氛圍後,伊拉克對伊朗的戰爭也就變的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