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在太極拳《秘授歌》訣所提及“全體透空,無形無相。”是怎樣一個境界?。

葉大密先生說:“將自己身上九節,節節松透,從有形有象,松成無形無象。”乃可“沉而不滯,靜如山嶽,周流不息,動若江河”,太極拳的錘鍊,就是讓習練者獲得“周身復歸於嬰兒”的狀態,身體沒有絲毫拙力,面板富有彈性。

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如何實現?向嬰兒學習。《道德經》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讓自己的內心像嬰兒一樣沒有分別心、無思慮,精神專注在感興趣的事情上,灑掃應對,舉重若輕,在練拳時,也忘記了招式招法,“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太極拳“十要”核心是“松”,松的最高境界是“專氣致柔”,唯此周身才能練成一個立體的圓球,因此,太極十要不能割裂開進行理解,必須以松為基礎,根據對拉拔長、內外一如的法則進行整體熏習。

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一、含胸拔背和松腰鬆垮。

虛靈頂勁和氣沉丹田錘鍊的是身體的頂和底(天和地),一個立體的球,必須四面八方都具備才能成行,含胸拔背錘鍊的是前和後,在練習時意念關照含胸之意,不要從形體上去追求,我的理解含胸是虛懷若谷,拔背是自信包容。傳統內功太極拳要求我們從“胸是兩扇門,自如捭闔,後背如鍋底向四面八方延展”的比喻來幫助我們理解含胸拔背,用現代生理學理解,想象是左右胸肌如一張信紙往中間收折,兩臂、兩肩有微微向前送之意,往內轉、合,這樣背部會有一點拉緊的感覺,同時,把大椎部位意往上拔,和虛靈頂勁相呼應,這就是拔背。拔背的同時要和沉肩相應。

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松腰鬆垮是 ‘十要 ’的重中之重,腰胯不松,則中節不靈,中節不靈則上下不通,太極拳球體之左右的內涵建立不起來。因此,腰是全身動作靈活的關鍵,腰隨跨轉,跨轉方可把氣勢、勁力展延四周。明白了這些,反過頭來看“一身備五弓”就好理解了,脊柱“弓”是主宰,這張弓從大椎到玉枕,從骶骨到尾閭,它連著其他(上肢和下肢)四張弓。腰胯一動脊柱帶動其他四張弓都動,這樣,拳法要求的“一動無有不動”就能實現。鬆垮的竅門是圓襠擴膝,身體的重量會流往腳掌,這樣周身立體的圓就形成力量。

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松腰鬆垮做好了,腰就不會酸、累、麻木了,對養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擴膝松踝。

練拳講松,並不是一味的鬆鬆垮垮地練,而是身形放鬆,精神飽滿、集中、寧靜、專一,提起精神打拳才有氣勢,“精神提的起,則無遲重之虞,所以,腹內松靜氣騰然也。”我們在每次的練拳時,都要把雜事、瑣碎之事都幹完,不受任何干擾,這樣才能祥和自然、感覺靈敏,拳架套路充滿智慧。

擴膝時要求兩個膝蓋有微微內合之意,勁在大腿內側、腳後跟內側,這樣內裡撐開,意想膝部的鶴頂穴提腳心湧泉穴,圓襠才能實現,做到了,方可舉步輕而柔,邁步如貓行;松踝也很關鍵,踝關節放鬆、松透,不僵硬,才能實現“十指抓地”,“十指抓地”才發力於腳。

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