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讓孩子意識到想收穫就必須勞動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的意思是,付出一分勞力就得到一分收益。如果將這句話改為“一分收穫,一分耕耘”,進行逆向思維也是未嘗不可的,意思就是想得到收穫,就需要有所耕耘。

是的,就像某首歌裡所唱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想收穫,就必須勞動;想收割,就必須播種。只有用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勞動,才能最終收穫自己想要的東西,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基於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想要收穫就必須勞動這一不容置疑的道理。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只要孩子想買什麼、想吃什麼,就會竭盡全力地為孩子提供,生怕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不高興。

從小讓孩子意識到想收穫就必須勞動

生活在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大多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因為自己的要求總是能被滿足,他們會將所有的一切包括家長的給予都看做是理所當然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可是,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而父母也會隨之老去,精力會隨著年紀的不斷增加而漸漸減少,已然無力給予、滿足孩子,更無法替代孩子去生活。這個時候,早已習慣什麼事都依賴父母的孩子,又該怎麼辦呢?答案必然是:手足無措,落後於他人。

相信家長們都萬萬沒想到,自己對孩子的滿腔愛意竟然會成為阻礙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障礙。在這方面,斯賓塞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他認為,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家長應該讓孩子透過一定的勞動,來獲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這樣做的效果必然比家長直接給予要好得多。

斯賓塞表示,簡單的給予或許能滿足孩子當下的需求,同時帶給家長“給予的樂趣”,但是卻使孩子因此喪失了個人爭取的樂趣。如果家長改變一下自己的態度,引導孩子透過勞動換取所得,那麼孩子不但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一個道理:想收穫就一定要付出勞動。

斯賓塞一直期望小斯賓塞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充滿愛心,懂得依靠個人的努力勞動去贏取幸福生活的人,所以在培養小斯賓塞的過程中,斯賓塞一直貫徹“想收穫就一定要勞動”的原則。在小斯賓塞七歲以後,他所獲取的所有東西(除必需的學習、生活用品),幾乎都是透過他自己的努力得來的。這對小斯賓塞的快樂成長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該把握好孩子勞動的力度和強度,儘量不要讓孩子的求知慾因為過度的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而減弱,更不要讓過度的勞動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