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爆竹是我國特產,亦稱炮仗或鞭炮,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代詩人王安石描寫百姓過春節的《元日》,應該是吟詠爆竹流傳最廣的詩文。

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圖注:放鞭炮

唐代詩人張說在《嶽州守歲》中寫道:“夜風吹醉舞,庭戶對酣歌。愁逐前年少,歡迎今歲多。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歌舞留今夕,猶言惜舊年。”熬年守歲放爆竹,這是國人除夕之夜的一項重要習俗。

過去沒有電視,更無法上網,老百姓只好點起蠟燭或油燈,闔家圍爐而坐,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拉些家常,聊聊古經。有錢人家就不同了,美酒佳餚,鶯歌燕舞,尋歡作樂,通宵達旦。新年時辰一到,大家都爭先恐後地開始燃放爆竹,祈求來年紅紅火火,更上層樓。

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圖注:過年了

《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圖注:話劇守歲

隋末唐初,我國出了個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藥家孫思邈。孫思邈才學超群,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煉丹技藝清湛,多次拒絕朝廷的賜封。據傳,孫思邈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裡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在瀏陽縣城的東門外,沿河而上,有一條小河與瀏陽河相匯,在山嶺的樹林叢中,有一個巖洞。傳說,孫思邈就隱居在這裡。孫思邈在這個崖洞中隱棲下來後,經常到瀏陽縣城東邊30公里外盛產硫磺礦的七寶山採挖硫磺,把採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於煉製出了火藥,成為煙花、鞭炮的奠定人。

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圖注:藥王孫思邈

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捲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在火藥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藥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藥爆竹,有些火藥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通常,我家燃放爆竹都是由父親來完成的,母親膽小不敢放,而我們小孩子更不敢放,怕躲避不及炸著雙手或眼睛那就慘了。鞭炮年前就要準備好,每家至少是三串鞭炮,除夕之夜、正月初一早晨和正月十五晚上各放一串。有些年景,家裡鞭炮特別多,因為鞭炮是鄉間辦事時可以互相贈送的禮物,不像現在贈送紅包。鞭炮多了就怕回潮過期,大年三十前就要在太陽下曬一曬,或者在火兜上烤一烤,免得到時出現啞炮,中斷炮聲的連續性那就不吉利了。

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圖注:放鞭炮

有一年父親叫我在火兜上烤鞭炮。火兜是川西的取暖物件,內為敞口大肚窄足陶盆,外面由竹篾編成,上有提樑。陶盆內裝上木炭,蓋上一塊枕巾之類的布片就可以取暖。本來火兜上應該架長條凳,而鞭炮就散開擺在條凳上。這樣受熱均勻,也沒有危險。可是我不懂啊,直接把鞭炮放在火兜提樑上烤,自己就拿著一本課外書坐在堂屋的門檻上守著看。突然,一陣噼裡啪啦的響聲,鞭炮燃起來了。我一腳就把火兜踢得遠遠的,自己嚇得朝後一倒癱倒在地上。幸虧那只是一串電光炮,威力很小,不然那些炮仗的黃土渣飛到我臉上,肯定要破相。“怎麼了,怎麼了?”父親飛快地從廚房裡跑出來,把我扶起來。看著我狼狽的樣子,父親也嚇壞了,不斷地安慰我,責備我是個書呆子,還好沒有什麼大礙。從此,我對鞭炮更加恐懼了,只能蒙著耳朵,遠遠地看父親放炮。

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圖注:放鞭炮

每次除夕,等春節聯歡晚會的主持人倒計時數數開始,周圍的鄉鄰們都不約而同地放起炮來。父親把盤在一起的鞭炮拆開,懸在竹竿上,然後猛吸一口煙,用菸頭把引線點燃就跑。鞭炮聲你方唱罷我登場,此起彼伏,鏗鏘激越,在熱火朝天的鞭炮聲中,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而今住在城裡,因為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那種“爆竹聲中除舊歲”的年味已經淡漠了。不過,考慮到民間對燃放煙花炮竹的期待,相關部門從人性管理出發,在城市的固定區域允許售賣煙花炮竹,也允許定點燃放。於是,在城市裡我們又能聽到鞭炮聲了。不過,大家燃放最多的還是煙花,相對鞭炮來說,煙花要安全得多。

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圖注:放煙花

關於鞭炮對孩子的傷害,我是有親身體會的。在鄉下教書期間,有個學生叫王東,特別調皮。那年春節期間,他收集了一些啞炮裝在空墨水瓶裡。不知是那股神經不對頭,他竟然把這個墨水瓶放進了灶膛裡。一場悲劇發生了,王東的右手從手腕處都活生生地炸斷了,血肉模糊。等到王東出事以後,家長這才意識到忽略了對王東的安全教育,可是一切都晚了。這就是鞭炮的可怕之處,至於歷年來由於燃放鞭炮引起火災、炸瞎眼睛等事情,更是不勝列舉。

因此,對於禁止燃放煙花炮竹,我是舉雙手贊成的。雖然年味少了一些,但是我們減少了噪音、粉塵汙染,也避免了對資源的浪費。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炮竹,假設每家花掉五十塊錢,那麼全國數億家庭該花掉多少錢呢。這筆賬不可細算,如果我們把它節約下來,用在其他方面,那不是一舉多得麼?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自從禁止燃放煙花炮竹後,為了營造節日氣氛,大家想出了很多辦法來變通,有用錄音機錄下放鞭炮的聲音後反覆播放的,有踩氣球的,更有甩鞭子的,不一而足。

過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

圖注:過年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糾結於是否燃放煙花炮竹,移風易俗,自己習慣就好。於是,每年除夕夜等到中央臺主持人數數一結束,我就開啟手機,給那些或親或疏的朋友群發祝福的簡訊或微信,在鈴鈴的簡訊聲中迎來新的一年。不過,要看漫天璀璨的煙火,要聽潮起潮落的鞭炮聲,只有回到鄉村去。那裡的鞭炮依然那樣熱烈,顯示著傳統根深蒂固的力量。(彭忠富/文;圖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