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銅鎖。木心先生有一首小詩,叫《從前慢》,收錄在他的小書《雲雀叫了一整天中。在木心去世以後,他的這首小詩也開始被人們傳頌。詩的內容是這樣的: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在生活節奏飛快,人們已無暇欣賞周邊風景的當今社會,這首小詩引起了人們對過去生活的無限嚮往。那種慢節奏的時光,人們才能夠細細品味生活的真諦:清晨不會有太多人趕車,火車站也不像今天總是人頭攢動;你會注意到路邊那家賣豆漿的小店,而不會行色匆匆,只想著要辦的事;人們做事都很有耐心,很惜物,連鎖都做得很好看,鑰匙也精美有樣子…

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銅鎖,正是過去那種慢生活的代表物件之一,它樣子或修長或圓潤,顏色古樸,花紋精緻,開與關的聲音都很清脆,最能展現農耕時代文明的那種慢與閒——生活的樂趣盡在其中。在歷史演進中,銅鎖早已不單純是鎖門防盜的工具,其樣式五花八門,同時又被賦予許多文化意義。我們常見的同心鎖,就是豐富的鎖文化的代表。

在世界各地流傳著這樣一種信仰,即兩個相愛的人,將兩把銅鎖相互扣住再鎖到一個有靈氣的地方——一般是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那麼他們的愛情就會像這對銅鎖一樣,永遠地結合在一起。為什麼是銅鎖呢?在中國,這個很好解釋:銅者,同也,是永結同心的隱喻。但外國為什麼也會流行呢?這就不得其解了,看來年輕的戀人們,全世界都一樣。讓我們來看看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愛情鎖在地”吧。

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筆者見過不少景點的同心鎖,如泰山頂上玉皇廟內的鎖,道教聖地三清山上的鎖,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黃山之巔護欄鎖鏈上掛的那些鎖。在黃山,除了高峰絕頂之處,幾乎所有的護欄鐵鏈上也都隨處可見環環交扣的鎖,不僅有兩鎖相扣的“同心鎖”,還有大小不一、相互聯結的“全家福鎖”和大人為孩子系的“長命鎖”。這裡,尤以西海大峽谷的護欄上掛的鎖最多,層層磊落,延綿不絕,甚為壯觀。也難怪,誰叫這裡風景絕美,又是黃帝煉過金丹的地方,大家都想沾沾靈氣呢。在國外,同心鎖也隨處可見。德國科隆的霍恩佐倫大橋圍欄上,覆蓋了兩噸五顏六色的同心鎖,掛鎖的人恐怕要跨越幾代人。由於鎖太多太沉,以致大橋的管理方想要把它們拆卸掉,後來在公眾的反對下才作罷。

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韓國首爾南山公園首爾塔的觀望臺,是首爾市的最高點,這裡到處掛滿了同心鎖。成千上萬的情侶們來到這裡掛上同心鎖,並拍下這座城市的全貌。另外,還有一個“愛的郵箱”可供存放鑰匙。烏拉圭著名的同心鎖噴泉,位於蒙得維的亞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噴泉旁的牌子上寫道:“一對情侶把兩個人名字的首字母印到一把同心鎖上,把同心鎖放到噴泉裡,如果這對情侶能再一塊回到噴泉邊,他們的愛就能永遠被鎖住”。當然,很多情侶欣然照做。

來到義大利維羅納,掛同心鎖最好的地方莫過於羅密歐追求朱麗葉的那個陽臺外的門,門上掛滿了同心鎖,且已被各種語言文字裝飾過的牆圍了起來。同樣是義大利,五漁村情人徑的懸崖上被覆蓋了金屬絲,金屬絲下懸掛了許多同心鎖。這條情人徑曾經是里奧馬哲雷和馬納羅拉這兩個漁村的情人約會之地,現把兩村連線起來。另外,莫斯科、倫敦、布拉格、佩奇等多國首都也都有掛滿同心鎖的地方。這些分佈各地的同心鎖,是全人類對愛情共同的信仰。那麼,它們與中國傳統的鎖有什麼關係呢?它們都教人慢下來,慢下來才有心情去做這些浪漫的事,不要急著趕往下一站,在人生的路途上“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宣德爐。宣德爐是銅香爐的一種,由於其太過有名,以至於人們使用這一專有名詞來稱呼它。顧名思義,宣德爐得名於其誕生時的年號,它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為了製作出精品的銅爐,朱瞻基親自督促,標準極為嚴格,整個製作過程,包括鍊銅、造型必須有樣可尋,有章可依。

設計者需從古代文物經典以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物件、款式大雅的形制,將它們繪成圖樣,再呈給皇帝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皇帝親自篩選確定後,還要先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等一切滿意後,方準開鑄一件香爐,竟由日理萬機的一國之君親自過問,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也正因如此,宣德爐才得成其名,成為香爐中的珍品。

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羅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郞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到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於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這批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堪稱空前絕後之作,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隻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宣德帝將這些香爐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四煉,而宣德爐要經十二煉,因此爐質更加純細,如嬰兒膚。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爐金光閃閃,給人一種不同凡器的感覺。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

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像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硃砂還鮮紅的斑,叫硃紅斑;輕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明朝萬曆年間大鑒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子京)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宣德爐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如果長時間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汙泥中,拭去泥汙,也與從前一樣。

因為宣德爐如此精緻,出品後大受歡迎。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的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的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鑑定家公認為真正的宣德爐。

銅文化簡史:銅鎖和宣德爐

真假宣德爐的鑑別竟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宣德爐造型精美,自然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明末清初江南著名文人冒襄,愛好品玩宣德爐,他寫有《宣銅爐歌》《宣爐歌注》,及《宣銅爐歌為方坦庵先生賦》,“有爐光怪真異絕,肌膩肉好神清和窄邊蚰耳藏經色,黃雲隱躍窮雕磨。”便是冒襄對宣德爐的描述。

正如《宣銅爐歌》裡所歌:“撫今追昔再三嘆,憐汝不異諸銅駝。一爐非小關一代,列聖徳沢相漸摩”,宣銅爐可說是明王朝全盛期的歷史見證。另外,從冒襄的《影梅庵憶語》中可以得知,宣銅爐同時也寄託了冒襄對愛妾董小宛的思念之情。對冒襄來說,一個宣銅爐,既勾起了他對明王朝的故國之思,也勾起了他對董小宛的思念之情。可見,在國家興亡更替之際,一個小小香爐,也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

喜歡小編髮表的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