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結構要怎麼寫?首尾銜接之外中間亦須交綜呼應,古人有何妙法

要使詩的結構嚴密,僅僅做到首尾相銜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佈局中處處前呼後應,否則就容易出現辭語憑空逸出、無所依據的情況。

詩詞結構要怎麼寫?首尾銜接之外中間亦須交綜呼應,古人有何妙法

試看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

惟有

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此詩先由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發生感慨,接著抒發思賢若渴的心情,最後以周公自比,表明廣納賢士以建立功名的雄心。

讀完全詩,覺首尾雖能相銜,而中間“呦呦鹿鳴”四句則遊離於詩情。前此“青青子衿”四句,抒發對賢士深切的思慕;後此“明明如月”四句,抒發對賢士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悶,而“呦呦鹿鳴”四句的插入,反使本來明瞭連貫的詩意,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

或曰此乃作者借用《詩經》成句表示自己能與賢士同樂。但是將這一內容放置在“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之前,不是多餘嗎?既然賢士還未得,何有與之歡宴之理?

事實上古人已看到這個問題,故有些本子將此四句移到“明明如月”四句之後(如《宋書·樂志》《詩比興箋》)。但結尾的“周公吐哺”已包含了善待賢士之意,所以我們看不出這四句與全詩有什麼關聯,完全可以刪去。

詩詞結構要怎麼寫?首尾銜接之外中間亦須交綜呼應,古人有何妙法

也許有人會說,曹操此詩畢竟是詩歌史上的早期作品,後代詩人很少會有這種前後不作呼應、無端寫來的失誤。果真如此嗎?試看陳與義的《渡江》詩: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搖楫天平渡,迎人樹欲來。

雨餘吳岫立,日照海門開。

雖異中原險,方隅亦壯哉。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讚此作“詩逼老杜,於渡浙江所題如此,可謂亦壯矣哉”。確實這首詩寫得意境頗佳,不過其中也並不是無疵可尋,如第二句的“自生哀”,我們通篇看不他

所哀

的是什麼。

紀昀認為,末尾“雖異中原險,方隅亦壯哉”二句,乃“言雖屬偏安,然形勝如是,天下事尚可為,而惜當時之無能為也”。如果是這樣理解的話,那麼“自生哀”三字也就落實了,但詩人果真有此意?至少在詩句中這一意思的表達是很不明確的。

詩詞結構要怎麼寫?首尾銜接之外中間亦須交綜呼應,古人有何妙法

如果說陳與義的《渡江》詩是有呼無應的話,那麼蔡松年的《鷓鴣天·賞荷》詞則是有應無呼。其詞如下:

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

胭脂雪瘦燻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

山黛遠,月波長,暮雲秋影蘸瀟湘。

醉魂應逐凌波夢,分付西風此夜涼。

這首詠荷詞,作者沒有拘泥於荷花形跡的描繪,而是突現荷花清逸騷雅、楚楚動人的韻致,深得遺貌取神之妙。尤其是上片的“胭脂雪瘦燻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二句,骨重神寒,歷來頗獲讚譽。不過,它的缺失亦是相當明顯的。王若虛曾指出:“此句誠佳,然蓮體實肥,不宜言瘦,予友彭子升易膩字,此似差勝。”

實際上問題還不在於此,而是出在“走夜光”三字上。“走夜光”意謂葉面水珠晶瑩閃爍,就像夜明珠在滾動。荷葉上走珠之狀,唯雨露中然後見之,而詞意,當時不應有雨露。很明顯,這三字沒來由,用形象的話說,就是無端半空伸一腳。

詩詞結構要怎麼寫?首尾銜接之外中間亦須交綜呼應,古人有何妙法

劉勰指出:“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文心雕龍·章句》)意思是說,章節和句子在全篇中,好像繭之抽絲,從開頭到結尾,在體制上一定像鱗片那樣緊密

聯接

。欲達到劉勰

所要求的這種綿密的結構,交綜呼應就是通常採用的方法之一。

試看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首聯寫自己招罪被貶的原因,以“朝奏”與“夕貶”呼應。頷聯緊承首句,

申述

才奏便貶的內心之激憤;頸聯緊承次句,抒發才貶便

行的胸中之悲慨。尾聯的對侄子孫湘所言,在

語意

上照應第四句,而

“瘴江邊”又是與“秦嶺雲”“藍關雪”相貫通。全詩前呼後應,仰承俯注,

一氣

滾下,顯示出了綿密的結構。

詩詞結構要怎麼寫?首尾銜接之外中間亦須交綜呼應,古人有何妙法

呼應通常有“分應”“各應”和“錯應”三種形式。前兩種形式有規律可循。分應格指絕句的一三句相應、二四句相應,律詩的領聯應首句、頸聯應次句。各應格指絕句的一二句相應、三四句相應,律詩的上下半首各自呼應。

試以絕句為例。王昌齡《別李浦之京》詩:“故園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鄰莊尚漁獵,一封書寄數行啼。”這是分應格。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

長江天際流。”這

是各應格。

凡是不能歸入以上兩種形式的,就為錯應格,如劉禹錫《堤上行》詩“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末句承首句,三句承次句,錯綜相應。

詩詞結構要怎麼寫?首尾銜接之外中間亦須交綜呼應,古人有何妙法

因為律詩的體量是絕句的翻倍,所以律詩的鉤鎖連環會生出更多的變化。桂馥曾將杜甫律詩的承接呼應法進行歸納,他說:“吾讀杜律詩,而知起承之法未可廢也。宋元以來不復講矣。今就其詩為之說曰:有三句承首句、四句承二句者。有三句承二句、四句承首句者。有三四承首句、五

六承

二句者。有三四承二句、五六承首句者。有三四單承二句者。有三四承首句、後四承二句者。有三四承二句、後四承首句者。有五句承三句、六句承四句者。有五句承四句、六句承三句者。有後四承前四者。”

實際上,作如此繁複的分類,對詩歌創作的指導意義並不大。像杜甫這樣的詩人,他們在創作中絕

不會作

按部就班的起承,而是在詩興的盡情抒發中隨時關鎖綰合,並

規律可尋

詩詞結構要怎麼寫?首尾銜接之外中間亦須交綜呼應,古人有何妙法

試看杜甫的《送路六侍御入朝》詩: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訊息兩茫然。

更為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於綿。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朱瀚曾對此詩作過極為精到的分析,他說:“始而相親,繼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別,此一定步驟也。能翻覆照應,便覺

神彩

動。及細按之,後會無期,應訊息茫然;忽漫相逢,應童稚情親。無賴,即花錦、絮綿;觸忤,即不分、生憎。脈理之精密如此。”(《杜詩詳註》引)這樣的前後呼應,便覺活脫流轉,化盡板滯之氣。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詩詞原創火雲

大詩人也難免犯錯,寫詩詞不可信馬由韁,如何做到首尾相顧?

詩詞對仗一定要工整?古人說意外的寬對反而可增強詩的活力與強度

為何詩詞有的散而不成文,有的卻耐人尋味?為你詳解原因與詩法

詩詞原創:深秋天冷,對夏日溫暖略有懷念,寫七絕9首以作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