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來源: |視野雜誌 ID:shiyezazhi」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呂小軍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作為一名舉重選手,自己在油管上的知名度已經超過了中國絕大部分運動員。

作為歐美猛男心中絕對信仰,呂小軍在外網上的訓練影片每一條都超過上百萬次播放,在人氣上面甚至和知名網紅“李子柒”不相上下。外國網友親切的稱他為“絕世美人”,甚至在不少健身房牆上都掛著呂小軍的照片,每個健身愛好者都試圖從他身上探索變強的秘籍。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呂小軍訓練影片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絕世美人”與“中國軍神”

“他的膝蓋韌帶一定是鐵做的!”

“光是他的熱身環節,就足夠我消耗一整堂力量訓練課的時間了。”

幾近完美的肌肉維度和線條,教科書一般的技術動作,抓舉和挺舉自帶美感的協調性,稜角分明的國字方臉向世界展現著東方的美學。訓練中的呂小軍是業餘愛好者夢寐以求的健美先生,而在競技體育的舞臺上,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軍神”。

在本屆奧運會81公斤的舞臺奪金之後,37歲呂小軍在三屆奧運會的總成績為兩金一銀,七屆世錦賽總成績五冠一亞。在過去主打的77公斤級別,共7次打破世界紀錄。如今主攻的81公斤級,共5次打破世界紀錄。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呂小軍

對比上個世紀舉重界的傳奇運動員三宅義信包攬25項世界紀錄,三枚奧運獎牌,三次世錦賽冠軍的成績,呂小軍也不遑多讓。

在呂小軍之前,現代奧運會歷史上共湧現出156 位男子舉重冠軍,而在35歲以後還能奪冠的選手,在一百多年的舉重史中只有一位——前蘇聯舉重運動員普留克費爾德爾。

在新老交替極為殘酷和激烈的舉重專案,呂小軍的存在無疑書寫了新的神話,成為奧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舉重冠軍。

這次東京奧運會不僅是呂小軍一個人的高光時刻,中國舉重隊8人參賽,總共斬獲7金1銀,打破6項奧運紀錄,也創造了隊史上的最佳戰績。

就身體條件而言,黃種人臂展短,臀腿粗,腰腹力量強,小腿短,身體的協調性好,天然適合舉重這項運動。建國之初,國家急需推翻“東亞病夫”的成見,而作為力量和強壯的代表,舉重被賦予了超越體育運動本身的意義,在50年代就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

儘管民眾的參與度不高,但舉重專案在舉國體制的推動下迅速實現了彎道超車,在科學的訓練和運動員的不斷努力之下,中國很快就成為世界頂級的舉重強國,1956年,陳鏡開在“中蘇舉重友誼賽”中以挺舉133公斤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創造的第一個世界紀錄。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陳鏡開

在計劃經濟時代,體育從教育中剝離出來,專業體育又從體育中分化出來,成為了一個專門的“工種”,那時運動員可謂是最好的職業,本身就是“鐵飯碗”,取得優異成績後又能獲得豐厚的物質獎勵,在退役之後會得到國家的統一安置,生活保障根本不存在任何問題。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體育軍團創造歷史拿下15枚金牌。回國之後,金牌選手每人得到8000元的鉅額獎金——約為當時一個大學畢業生10年的收入。

然而中國舉重運動員這樣美好的時光並沒有維持太久,很快就遭遇了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中國舉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電影《超越》裡有一句臺詞:你常問我終點之後是什麼,我現在告訴你,是傷痛。這句話,貫穿了大多數退役運動員的一生,舉重運動員尤為如此。

2003年5月31日,名震一時的舉重運動員才力由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導致肺內感染呼吸衰竭病逝,時年33歲,距他退役僅僅過去了不到五年。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共取得40多個全國冠軍,20多個亞洲冠軍,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力士”,而他生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遼寧省體院的門衛,去世當天,家裡存款僅有300元。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才力一家

他同為舉重運動員的妻子劉成菊在退役後,就職於瀋陽市惠天熱電二分公司第106號換熱站,與才力倆人的工資加起來僅為1200元,拋去日常開銷、二人治療身體的醫藥費、孩子的奶粉錢之後所剩無幾。

為了節省開支,才力去體院食堂蹭飯,結果被廚師嘲笑:“都不是運動員了,還來白吃白喝。”

兩個舉重運動員在賽場上能扛起數百斤的槓鈴,在現實生活中卻無法撐起家庭的重擔。

體育蘊含激勵人心的巨大力量,承載著民族情感。運動員激情揮灑的汗水鑄就的榮譽,也令國人的內心無數次洶湧澎湃。但榮譽過後,運動員的生存狀況很少被關注,運動員退役之後的悲劇,也遠不止才力一個。

職業生涯拿下9塊金牌,曾打破國內舉重紀錄的鄒春蘭,退役後搓澡維持生計;

體操運動員孫旭光,曾拿下10塊全國體操金牌,退役後在碼頭做搬運工;

唐穎,亞錦賽水上專案拿到過冠軍,退役後在服裝店當營業員,月工資800元;

國內頂尖的運動員尚且如此,那些更多不為人知的名字,在城市角落過著怎樣的生活可想而知。而其中,舉重運動員往往是最艱苦的那一批。

舉重運動員的艱難處境,往往並不主要來源於身體傷痛。在很多人的主觀臆想中,舉重是一項強消耗、傷身體、反人類的運動,但其實在各項運動傷殘率的調查中,舉重一般都位於中下等,遠低於摔跤柔道、籃球排球。新聞中常常能夠爆出籃球運動員半月板撕裂、跟腱斷裂等直接終結職業生涯的重大傷病,但鮮有舉重運動員受傷的報道。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相比於傷病,變現難度大和職業化程度低才是導致他們貧困最主要的原因。

射擊運動員楊倩在奪得東京奧運會首金之後,有企業直接發微博說要送她一套房。

第一個衝進百米大戰決賽的亞洲人蘇炳添,是耐克、伊利等多個品牌的代言人,年度代言身價超千萬。

中國乒乓球隊一直與安踏保持著戰略合作,此前中國聯通等龍頭企業也曾是乒乓球隊的贊助商。

而本屆奧運會傷愈復出,驚險奪冠的舉重運動員諶利軍,只是在男子67公斤級比賽奪冠當天短暫佔據熱搜,就淡出了公眾視野。

舉重遠動員通常身高不高,長相樸實,大眾對於他們肌肉密佈的身材也並不買賬,取得成績後也很難獲得額外的流量,因此很難像其他熱門專案運動員一樣破圈,把自己的名聲變現。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一個諶利軍粉絲的留言

諶利軍可以說是本屆奧運會的“最苦冠軍”,諶家是村裡的特困戶,叔叔從小抱病,爸爸罹患腦癌,家裡還有年邁的奶奶,雖然學校免去了他的學費,可他家連生活費都負擔不起,是教練的資助才使他得以繼續堅持舉重。

比賽獲得的收入通通用來給家人治病和還債,他至今住在湖南安化縣楊林村的老房子裡,家裡唯一的電器是一個雙開門冰箱,還是諶利軍去年在美國得了世錦賽冠軍後為家裡添置的。

諶利軍東京奪冠後,他的粉絲們聞訊趕來,在微博上、豆瓣上、虎撲上為他奔走呼告,隔空喊話品牌方,為他爭取代言機會。終於在他奪冠後的第六天,得到了平安健康險伸來的橄欖枝。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諶利軍感謝網友幫他找到代言

頂級舉重選手尚且如此,那些沒有機會登上奧運賽場的運動員處境更加艱難。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體育職業化前路漫漫,上下而求索

當無數個瘋狂訓練的夜晚,最終卻很難兌現成支撐生活的鈔票,運動員們便陷入一個亙古的難題——理想與現實的難以調和。

而究其原因,是體育仍沒有被大多數國人認同為一種職業。

中國的運動員培養體系重專業訓練,輕視文化教育,雖然能夠培養出頂級專業運動員,但專業運動員不一定都能轉化為職業運動員。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完全不同的成長模式,也植根於不同的社會環境。

大洋彼岸的美國NBA聯盟,經過75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北美體育乃至世界體育職業化的範本,它有著一整套人才培養、教體結合、商業運作、退役保障體系。

NBA聯盟主要球員來源於NCAA,NCAA作為全美大學體育總會,未來職業體育明星的搖籃,它把最為優秀的球員送到NBA和其他職業賽場,同時也對未能征戰職業籃球賽場學生的負責。在那裡體育與文化教育雙管齊下,高強度訓練的同時,學生還有做不完的作業。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NCAA比賽現場

國內籃壇名宿尚平就曾在美國親身體驗過,據他透露,每名球員的日常訓練強度和麵臨的學業壓力都遠遠超出了預期,他們不僅需要在球場上竭盡全力,還要應付緊湊的學業安排,尚平更是被安排了1對1的學業輔導員。

雖然尚平最終沒能在美國籃壇打出名堂,但大量的學習提升了他的眼界和學識,退役後的尚平在國內一家體育公司任職,工作之餘他還攻讀了北京大學MBA的學位。

除了對運動員進行更全面的培養,NBA的商業運作能力也十分先進,根據官方公佈的資料顯示,2019-20賽季聯盟的籃球相關總收入為68。65億美元,而在NBA效力的球員,也會因此擁有高額的工資。根據NBA1998年達成的勞資協議,即便是新加盟的球員一年最少也能得到30萬美元。

而當NBA球員宣佈退役之後,只要效力超過3年,每個月都會領到相應的退休金。

不僅如此,NBA周邊產業也蓬勃發展,知名媒體ESPN每年創造100億美元的收入;NBA下屬的青少年培訓機構,吸引了亞洲超過550萬青少年、父母和教練進行參與;作為收藏品的NBA球星卡在今年7月拍出590萬美金的天價。諸多產業的發展,讓那些已經退役的運動員,都在這些自己相對熟悉的領域中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庫裡天價球星卡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籃球運動在世界有著極高的普及度,激烈的對抗、極富衝擊力的比賽畫面,能夠滿足對於競技體育最原始的渴望。

在歐美國家,舉重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統計顯示,2012年參與舉重運動的美國人多達3900萬,擼鐵是健身房裡最熱門的專案。

而中國觀眾往往欣賞不來舉重比賽。我們歷史上就沒有崇尚健美身材的傳統,即便現在運動健身的生活方式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對力量訓練還所知甚少,很少有力量訓練的經驗,健身房裡最搶手的永遠是跑步機。

正因如此,舉重揹負了很多偏見。

在人們的印象裡,舉重運動員的身材普遍不高,儘管國家體育局多次闢謠,表示舉重不會讓人變矮,但仍有許多人相信舉重會把人壓矮。

由於對舉重的規則也不甚清楚,往往在網上看到一些重量級舉重選手如相撲運動員的身材,就以為舉重運動員都長這樣,但其實我國主打的是輕量級,運動員體重只有六七十公斤,身材往往非常健美。

被忽視的中國舉重,被“窮”死的33歲冠軍

呂小軍

除此之外,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舉重的觀賞性也比較差。舉重本身是一項有著很高技術含量的運動,在簡單的幾個動作中,包含了力從地起、下肢發力、軀幹傳導,動作節奏還要保持連貫和精確,是技術和力量的完美結合。

但在大多數觀眾眼裡,只有“舉起來”和“沒舉起來”的差別,看不懂技術細節,只看到運動員表情猙獰,感到自己似乎也要被槓鈴的重量壓到窒息,毫無快感。

舉重比賽都沒多少人看,就更別說主動參與,甚至全民普及了,因此導致職業化程度非常低,知名運動員也沒有很好的變現方式,退役之後,舉重也無法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崗位。

幸而中國舉重隊在東京奧運會的出色發揮,才讓許多人意識到了中國舉重的強悍,舉重運動員才得以受到久違的關注。

然而這種關注究竟能持續多久,也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結語

鄧亞萍過去曾對全球運動員說過一句話:當你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那天起,一定要為退役的那天準備。

運動員的人生不止有賽場,生活處處是賽場。許多人在職業生涯的上半場將一切留在了訓練場,下半場的人生路在何方仍充滿著未知。

那些曾為國爭光的英雄不應該被歷史遺忘,他們也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總有人在路上奔跑,但總有一天也會駐足停留,競技場上的槍聲終將遠去,而生活的戰爭卻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