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話說龍門:那一聲獨特的“哈”

話說龍門:

那一聲獨特的“哈”

孫華|話說龍門:那一聲獨特的“哈”

龍門印象系列之二十七

孫華

孫華|話說龍門:那一聲獨特的“哈”

每個人一出生,便處於一定的鄉音方言的環境中。這些鄉音方言,蘊含著家族親情、生活習慣等諸多內容,自幼浸潤其中,必會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鄉音未改鬢毛衰”便是最好的描述。

鄉音方言因更具鄉土氣息,更能喚起兒時記憶,更能拉近人際距離,因而成為旅居在外的同鄉遊子互相認同的有效紐帶。長時遠離故土的遊子,一旦見到老鄉,以純正的鄉音方言交談,說到動情處,往往會“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孫華|話說龍門:那一聲獨特的“哈”

與龍門村民交談,只要稍加註意,便會發現一個特點:不少話的末尾,都有一個“哈”字。比如“前日子,佤(我們)兩人一儔(音tao,一起)去富陽咯,哈!”“燉牛肉味道好咯,哈!”這一特點是如此突出,以至外鄉人有時會開玩笑說“龍門蟹(音ha )多!”

與別處比較,龍門話的不同處當然不只這一聲“哈”。首先,許多口音就不同。比如“碗”,龍門念 wai ,場口唸 wa ;“我們”,龍門話是不拐彎的“我拉”或者“佤”,大源話則是有調子的“阿拉”。空間距離近一些,沈塢、六村畈等龍門鎮的幾個自然村,有幾個字詞的口音與龍門大村比,也有細微的不同。空間距離遠一些,債、張、周、柴、灑、生等字,富陽話是舌尖音,而龍門話則是舌面音;板、擔、田、年、圓等,在富陽話中是鼻化韻,而在龍門話中沒有鼻化韻;“人”,龍門人念 nin ,而嵊州人則念 nang 。與普通話比較,龍門口音的特點更多:保留了中古音系的許多濁聲母,如爬、飯、達、旱、席;沒有普通話的翹舌音,如“是”與“寺”、“倉”與“昌”讀音相同;不分前後鼻音,如將“經”念成“金”;存在文白兩讀,如“巴西”的巴(ba)與“巴掌”的巴(bo),“出差”的差(ca)與“差不多”的差(cao),文白讀音區別很明顯。

不僅語音多有不同,詞彙的相異也不少。比如,龍門人口中的“坐搭凳”(音,因站立不穩而一屁股坐到地上),大源方向的人則說“臀樁”(音);龍門人說的“格里”(音,這裡)。場口洋漲方向則說“ ba 裡”;龍門的“簟籮”,常安叫作“ me 簍”。與普通話相比,不同的稱呼更多,如小“畚箕”稱為“勾腳”,“早上”說成是“早五更”,“鍋巴”稱“鑊焦”,“妻子”叫作“老孃”,“作料”稱為“料作”。

語法上,龍門話也有自身特點。比如,普通話說“打死他”,龍門話常說“摑煞得伊”;普通話說“再添點”,龍門話則說“添點添”。

從方言學的角度講,龍門話屬於吳語區太湖片臨紹小片富陽方言點場口區塊。場口、富陽境內各鄉鎮乃至吳語區內各地的方言有其共性,同時又有各自的個性。而吳語區與漢語其他方言區的方言,同樣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構成了源遠流長的共通的漢語,讓不同區域的人們可以相互交流。個性,則體現了語言的區域特點,讓人一聽便可分辨誰是同鄉。

從日常生活講,兩個素昧平生的龍門人若在外縣、外省乃至外國相遇,一旦聽到早已存入心底的“哈”以及其它特有的語音、語氣與字詞,第一個心理反應無疑就會是“伊肯定是龍門人!”

孫華|話說龍門:那一聲獨特的“哈”

早時,許多鄉下人若是到了縣城、省阻縮煮城,因為當地人的口音與自己不同,即便交流並不困難,也會有意無意地學說他們的話。究其原因,無非是自認“鄉下人低城裡人一等”,自己的語言“不正宗”。其實,方言的形成自有其歷史。現代南方方言,都是由北方的華夏族(漢族)向南方遷徙發端的。比如,吳語歷史可溯至3000年前周代的太伯、仲雍南遷江蘇,粵語的形成則與秦朝將數十萬戍卒派駐統容嶺南地區有關。從語言學的角度講,吳語保留了中古全濁聲母與濁音音位,保留了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許多方言正是因此無法以現代漢語拼思專翟音表述,且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語音與唐宋諸韻書高度匹配。從這個角度看,現在的吳語方言,可說是比普通話更為“正宗”。因此,無論哪個地區的方言都是“正宗”的——城裡人的話也是一種方言,根本無須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只是,現在再回家鄉,那聲獨特的“哈”,那些原本耳熟能詳的獨特的語音語詞,漸漸少有聽聞了。這,應該與早時的“低人一等”的觀念無關,而是社會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吧。

孫華|話說龍門:那一聲獨特的“哈”

作者/來源:心陪伴文化

孫華|話說龍門:那一聲獨特的“哈”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