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資訊都要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年人再就業那麼難嗎?

今年在知乎上看到一條有近兩千條回答的問題:“四十歲的中年失業者怎麼活下去?”

題主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困境的:

“魔都,40 歲,週五裁員,製造業。

身上還有 30 多萬的房貸,孩子才低年級。

看著孩子幼小天真的臉,想死都拿不出勇氣。”

雖然這已經是一年多以前的帖子了,但到現在系統還在推送,看來關注度是頗高的。

其實看到題主第一句說自己面臨的問題,我覺得很正常,在製造行業都是重體力活,加上經濟不好遇上裁員,那就休息一下重新找工作吧。

看到第二句,題主說他身上有30多萬的房貸,孩子才低年級。這個也很正常,一個40歲的人在30歲左右結婚,買了房子在供,孩子剛上小學,證明題主的人生是按步就班有規律地進行。而且在魔都(上海)的房價最少也要兩三百萬,還剩30多萬的房貸算是非常小的債務了。

但是看到第三句,題主說到他“想死都拿不出勇氣”,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寒氣。

就是失業這麼常見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想死了,生命那麼寶貴,至於嗎?

確實我們經常看到大多招聘資訊要麼是招應屆畢業的新人,要麼是三十歲以下、有五年經驗的職場“老人”。但其他年齡段的人真沒有機會了嗎?

我一直以為年齡只是數字,如果不是鋪天蓋地的社會輿論都在指向中年人,彷彿人到中年沒有特別的本事成就就是一種罪過,應該中年人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吧。

因為即使一事無成,人活到一定的程度總會找到合適自己的生存方式,尤其是至少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技能,其實根本用不著旁人指指點點自己也會有自己的活法。那中年的意義是什麼呢?真是那麼不堪一擊嗎?

遇到疑問我總愛從書中尋找答案,剛好看到了劍橋大學生物學家大衛。班布里基從生物學的角度撰寫的《中年的意義》,本書從生物學的角度給出了對於中年不一樣的答案,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原來中年才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

招聘資訊都要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年人再就業那麼難嗎?

01|人到中年才會珍惜時間

“中年人經常思考的一件事就是時間。”—《中年的意義》

古語有云:“人到七十古來稀。”

現今社會科技和醫療技術都在不斷進步,我們可以看到除非是癌症之類的重大疾病,現在超過70歲的老人還能正常健康的生活,年逾九旬的長壽老人也不在少數。

所以其實古人以前認定的過了七十歲就是很難得的概念要變換了。如果按70歲的壽命計算,人生才總共有25550天,那如果中年人以四十歲往後來界定的話,那麼中年人是至少已經活過了14600天了。

用25550天減去14600天,只剩下10950天了。

大衛。班布里基在撰寫《中年的意義》時,他已經40歲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跟年輕人最大的區別是開始珍視時間的寶貴,當他退後一步,看著寶貴的時間是多麼容易流逝的時候,我們開始以一種接近直覺的方式懷疑自己到底還剩下多少時間。

文初提到的在知乎發帖的那位失業的中年人,後續說出了自己的困境,就是投遞簡歷的時候很多都石沉大海了。因為很多職位都有年齡限制,如果所投的職位要求是年齡在40歲以下或者35歲以下,那麼年過40的人的簡歷就會直接被系統刷掉了。

這確實是一種傳統社會定義下製造出來的困境,做HR的朋友也經常分享他們的招聘需求,除非是一些需要特別經驗和能力的管理崗位,一般基層位置他們都寧願培養新人從低做起,也不願意請經驗豐富的中年人,主要原因是因為新人工資要求低。

但是中年人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價值,就好像剛剛說的知乎那題主那樣,後來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收入也跟之前持平,並且工作穩定能讓他安心。

所以中年人的穩定還是有其特有市場的,不要放棄機會,不要給自己太多恐懼和擔心,才能等到更好的發展空間。

招聘資訊都要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年人再就業那麼難嗎?

02|人到中年應該接受現實而不是急於突破

“人到中年,女人不要示弱,因為沒用,除了自己,沒有人會真心幫助你。”—網路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有點感慨,人情淡薄。

但最近看到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2》,1978年生的女演員溫崢嶸為了重返一線舞臺努力表現自己的時候很是感慨。

溫崢嶸在參加該節目的首次被定級為市場B級,就是不太受重用的市場級別。但她透過努力展現自己的演技在該舞臺首次亮相的表演得到了所有導演和其他演員的一致好評。

當時我的感覺是,只要肯努力,不被外界定義所限制,任何人都有突破的機會。

但是溫崢嶸在第一輪得到導演給的S卡以後,她非常感慨激動,還向坐在導演席上的趙薇喊“師姐”,這一幕讓在場的人都非常意外。

在我看來,確實很意外,因為趙薇雖然偶爾也有讓媒體拍到中年發福的樣子,但大多數時候她在鏡頭前的形象都是美麗清爽的,尤其一雙大眼睛永遠是那麼水靈靈。

反觀溫崢嶸雖然臉上也沒有太多歲月的痕跡,但卻略帶中年女性的滄桑,所以在場人士非常意外她竟然比趙薇要年輕。

所以年齡確實只是數字,你的真實心態都反映在自己的臉上了。

後面媒體也提前劇透了溫崢嶸到了節目第二階段就被淘汰了,從這可以看出,太急於突破太想表現自己的人總會陷入自己給自己造成的混亂。

《中年的意義》書中提到據2008年一項主題為:“人一生中的快樂程度”的研究結果分析,人生中的快樂程度呈現“U形”曲線,年輕人和老年人佔據U形的兩個頂端,中年人則無力地等在U形陰鬱的凹處。

作者接著分析為什麼年輕人會比中年人快樂?這並不難理解—他們美麗、年輕、缺乏責任感、離死亡很遠。

至於老年人為什麼會比中年人更快樂,研究者們想到了一些很巧妙的可能。

一個可能是隨著年齡變大,野心變小,目標變得比較實際,所以老年人達成目標時很少會失敗,因而比較快樂。另一個可能是,不快樂的人在中年時更容易死亡,所以,年老倖存者中快樂的人超乎比例得高。理論上,第三個可能是,隨著人們從中年步入老年,他們變得越來越感恩,因為他們的許多同齡人已經去世,而他們還活著,這本身就讓他們快樂。

中年人的壓力來源是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處境,並非別人造成的。所以我們看到同樣是70年代生人,趙薇、周迅她們越活越灑脫闊達,而沒有得到市場認可的其他演員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演藝圈是這樣,我們的職場也是同樣的道理。

招聘資訊都要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年人再就業那麼難嗎?

03|中年該如何定義應該由你作主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只是在模仿自己中日復一日地度過。”—《約翰。克利斯朵夫》

日本作家本間久雄也說過:“很多人都是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葬。”

記憶中前幾年,大環境都在渲染過了三十歲一事無成的可悲。近幾年,由於80後也步入四十大關了,所以媒體又把焦慮直指在中年人的身上。

其實人在30歲前的行為軌跡確實能反應出他們往後餘生的發展。

《中年的意義》從生物學的角度用大量的研究分析來解答人過了四十歲甚至五十歲的身體變化,結果表明,其實只要人能一直堅持良好的生活軌跡、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心態,到了中年身體的各項機能也不會退化。

所以中年該從哪個年齡段開始計算呢?

如果你是甘於一成不變的生活,可能真是30歲就已經人到中年了,因為往後餘生跟前面不會有太大的不一樣。

但如果你一直活在時刻挑戰自己的狀態下,那麼年齡對於你來說確實只是一個數字,什麼時候當你沒有了拼勁,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才是中老年生活的開始吧。

招聘資訊都要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年人再就業那麼難嗎?

寫在最後:

王爾德說過:“總是在緬懷過去的人沒有資格擁有未來。”

無論到了什麼年齡,總是在傷春悲秋怨天尤人根本無濟於事,抓住任何機會,放手一搏吧,人生還有漫漫長路呢。

招聘資訊都要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年人再就業那麼難嗎?

參考書目:《中年的意義》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