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與普通父母的區別,在於“感知”和無為而治的力量

小時候聽蘇芮老師唱《跟著感覺走》,感覺旋律很好聽:

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腳步越來越輕越來越快活/盡情揮灑自己的笑容……

到大學的時候,批判性思維佔了上風:怎麼能跟著感覺走呢?!一定得有主見,得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否則你的感覺可能是錯亂的,你的笑容可能只是傻樂……

智慧父母與普通父母的區別,在於“感知”和無為而治的力量

再到後來做了記者。自我意識更強了,而且還為主見貼上了所謂價值觀的標籤,於是更不能允許自己跟著“感覺”走了。

可是今天,我發現自己錯了,錯的離譜。我過去一以貫之並引以為豪的東西,突然之間土崩瓦解了。

01

一次頓悟,“感知”的力量

發生了什麼事嗎?也沒多大事,準確來說是一種頓悟吧。這源於和我的領導力教練的一個多小時的閒聊。我們昨天聊的是對時局的一些看法——在今天這樣一個劇變的時代,在數字貨幣與內迴圈洶湧而來的“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一些思考甚至應對?

果不其然,一個回合的交流還沒完成之際,教練就開始說,看起來你為這件事情有一些焦慮,有一些顧慮,並且時常讓你分心。這樣,一個簡單的辦法,我們先靜下來,感知一下自己的情緒和身體……

大哥~又來了!正念plus嗎?我和你說嚴肅話題呢,你別又讓我“打坐”啊。

不要誤會,我請的教練不是你想象的那種江湖術士和“仙人”。他和我幾乎同齡,在美國讀完書後回來,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無論是創業還是講學,無論是企業管理還是心理學及太極、中醫等,都是通才,愛鑽研,並且善於覆盤。

我當時沒有按他說的做。他自己倒是閉上了眼睛,嘴裡唸唸有詞,哈哈。我也不好意思再絮叨,於是整個房間靜了下來,時間好像停止了一樣。

智慧父母與普通父母的區別,在於“感知”和無為而治的力量

突然之間,我對他說的“感知”一詞,有了一種頓悟的感覺:

1、 感知。

介於思考,和行動之間。就像斯蒂芬·柯維《第三選擇》的書名一樣,你不需要對事物馬上做判斷,也不需要馬上有行動。但它是有能量場的,是有力道的。

2、 感知是心流的一種練習,是身體通達與精神卓越的必經之路。

如果你看到或遇到一個人/一件事,急於下判斷,急於去執行,並分別美其名曰有主見和執行力強。你認為“感知”是浪費時間,是磨磨唧唧,是隨波逐流,這其實是一種低層次的心智習慣與境界。

3、 感知是一種放空,卻也是一種掌控。

就像李小龍說的Be Water,隨遇而變,卻不斷塑造更強大的自己。

02

打球與夫妻相處之道

為什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來個180度大轉彎式的頓悟呢?因為在那一刻,我腦海想到了最近的另外兩件事。

一件是想起我在打高爾夫球,一開始練習切杆的時候,因為總想計算距離,掌控力度,但打出去的球總是或遠或近,於是嘆氣或咬牙說,看我下一杆!然後打得更差。

這個時候教練對我說,

你別去思考,也別急著打,你感知一下,用身體的轉動,帶著放空的大腦,來享受這個過程,你試一下。

沒想到這一招真管用。接下來好球頻頻,教練不斷為我點贊。

另一件事是昨天中午與一位合作伙伴兼好朋友在K11吃了個便飯,我太太也來了。這位朋友是一位女中豪傑,年產值數十億公司的CEO。

智慧父母與普通父母的區別,在於“感知”和無為而治的力量

說到夫妻相處之道,她提及與先生曾約法三章,各自不把工作的事情與情緒帶進家門。這個時候,我太太說了一句:張華可不是這樣子,他經常在家裡跟我說話怪怪的,你認為你在家裡還是CEO啊!

面對這種“吐槽”和“告狀”,我下意識喊冤,因為我自認為在公司打造學習型組織,整體的氛圍還算是輕鬆的,民主的,扁平式的。

但是15秒鐘之後,我回放了一下在家裡我們溝通的鏡頭,突然意識到,我,錯,了!

問題所在是——我缺乏對當下場景,以及對她情緒的感知!

舉個例子,有幾次回家後,她說要跟我說一件事情,聽聽我的看法。但是我聽了兩分鐘,沒聽懂她到底想說什麼,於是就會習慣性說:你能不能先把結論說一下,把問題歸納一下,再慢慢說事情過程…。。。

你看,乍一看,我似乎也沒有錯,因為這樣溝通可以更高效。但仔細想一下,我大錯特錯。她在家裡安排三個娃的吃喝拉撒睡及打架,還有上學、放學、假期興趣班、生病進出醫院等等,一天下來很疲憊了。

晚上夫妻坐在一起,她向我講述一件事情,在這樣的場域下,

我的第一要務是:傾聽,感知

,而不是什麼狗屁高效溝通方法論!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歸納的《愛的五種語言》,分別是

肯定的言語(誇讚)、精心的時刻(專注傾聽與陪伴)、接受禮物(視覺象徵)、服務的行動(做對方想讓你做的事)、身體的接觸。

03

上善若水,無為而治

以上三件事情,一件是關於個人對時局的思考,一件是關於打高爾夫,一件是夫妻相處之道。無不說明,感知”的必要性,和帶給你的收益。相反,

缺了感知,輕則像身體缺了維生素,重則像左右腦發育不均衡,嚴重性可想而知。

智慧父母與普通父母的區別,在於“感知”和無為而治的力量

在企業管理過程當中何嘗不是如此。當你面對一項業務的突破也好,或面對公司面臨的機遇或挑戰也罷,你會發現,當初我們崇尚並恪守《精益創業》的理念與方法,獨立思考,快速行動,不斷迭代,如果單純變成了“思考-行動”的一種迴圈,而缺了感知環節,那麼機會成本也是不小的:

1、 你的脾氣會變得急躁,但是可能並沒覺察到。

快速思考與反應有的時候是好事。但有的時候,卻可能遮蔽你的雙眼,以偏概全,甚至本末倒置。

你可以不去像正念冥想一般去感知,但至少可以讓子彈先飛一會兒。

2、 你的直率與果斷,可能給員工樹立了一個敏捷的形象,但是卻可能同時滋養著員工的惰性(或許說擠壓下屬的思考與成長空間),和對你的依賴性。

因為你總能第一時間給出判斷,並且聽起來還是那麼有理有據。

3、 很多時候,slow is fast。

當缺乏感知,變成了一種習慣和心智模式,那麼無論對於企業的戰略,還是流程,還是組織發展,都是弊大於利的。

因為你的企業的“場域”,不再是一個有張有弛的能量場,不再是一個快思慢想的試驗田,不再是一個鼓勵協作共創的根據地。

同樣,在良性的親子關係的打造上,也遵從這樣的道理。不要急於給孩子答案,更不給孩子貼標籤。

蹲下身來,把情緒收起來,專注於孩子身上,多傾聽,多感知,讓子彈飛一會兒,只在關鍵時刻,給一些支援或“愛的語言”。

即使責備,也分場合。這可能需要刻意練習,但為人父母本來就是一場修行,不是嗎?

未來來看,2020年是一個多災之年。但對有心人的個人修煉來說,卻可能是契機。無論是領導力,還是夫妻及親子相處之道,或是運動或競技,最好的狀態都是:

上善若水,無為而治。

今天再聽蘇芮老師《跟著感覺走》,心態再一次反轉,感覺寫的真好:“心情就像風一樣自由/突然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