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一)

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一)

在診療實踐中,用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及其相兼脈,可以概括臨床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脈象,基本上可以滿足“辨證論治”的需要。正確的操作方法和嫻熟的技術有很多方法可靈活掌握。比如將脈象“分類”的方法、“互相對比”的方法、“知常達變”的方法、“察獨”的方法等。

據考證,古代醫家精心篩選確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不僅反映了寸口脈變化的相關方面,而且反映了對複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多種方法。並且,這些方法很實用,既簡便又準確。因此,應該將這些方法再充實到現在的診脈方法。

1、辨別和分析反映脈位的脈象

反映脈位的脈象分四類:一是浮脈,二是不浮不沉之脈,三是沉脈,四是伏脈。其辨別方法是,首先確定將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後,再用相應指力辨別寸口脈在哪一部。根據寸口脈在“五部”的順序,可準確辨別脈位的變化。

為便於敘說,暫將“按之至骨”的指力稱“總指力”。根據“總指力”,可具體掌握對“五部”分別進行診察的相應指力。比如:辨別浮脈,所用指力不超過“總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別沉脈,用指力大於“總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別不浮不沉之脈,所用指力相當於“總指力”的“五分之二”與“五分之三”之間。若用“總指力”不能觸及脈體,需大於“總指力”才能觸及的脈體,是伏脈。用以上方法,可以準確辨別脈位的變化。其他脈象若以脈位變化為構成條件,都是相兼脈。比如,“濡脈”是“細而軟”兼“浮”,“弱脈”是“細而軟”兼“沉”。再如,“脈浮數”是“浮脈”與“數脈”相兼,“脈沉數”是“沉脈”與“數脈”相兼。顯然,這都是非常準確的辨別方法。

對脈位變化的分析,一般認為,浮脈主表,沉脈主裡,這是一般規律。臨診時,表證脈不浮或裡證脈不沉,其診斷作用更重要。必須將脈位變化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意義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充分體現脈位變化的診斷作用。比如,《傷寒論》第九十二條說:“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者,當救其裡,四逆湯方。”第三百零一條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這兩條所論都是“表證”,但其脈不“浮”而反“沉”。這種情況下,對脈與症的綜合分析非常重要。前條所論,病有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屬太陽表證,其脈應“浮”而反“沉”,說明平素陽氣不足,裡虛較重,故用四逆湯救裡,此為寓解表於回陽救逆之中。這說明,《傷寒論》不因“脈症不符”而“舍脈從症”,從而體現了脈位變化對“辨證論治”的指導作用。第三百零一條是太少兩感證。病在少陰,不應發熱而反發熱,故謂之“反”。此“發熱”,是外感風寒之邪在表。此脈沉,是心腎陽虛不足以鼓動。《傷寒論》不因“脈症不符”而妄行取捨,而是在脈象與病症的“常”、“變”之中辨析其病理機制,弄清脈位變化與症狀不符的內在原因,尋求適宜的治療方法。其內在原因是平素心腎陽虛而復感風寒,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表裡雙解。這些例項說明,對脈位變化的分析,應該拓寬思路,不能侷限於“某脈主某證”的一般認識。若脈症不符,更應該深入分析。

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一)

2、辨別和分析反映“至數”變化的脈象

反映“至數”變化的脈象分三類:一是遲脈,二是正常脈的至數,三是數脈。臨床錯綜複雜的“至數”變化,不外乎這三類。其他脈象若脈的“至數”變化為構成條件,都是相兼脈。比如,促脈是“數”脈再兼“時一止”。再如,脈沉遲是遲脈與沉脈相兼,脈沉數是數脈與沉脈相兼。

“至數”變化最容易辨別,可用“呼吸定息”或“計時法”測定。一般認為,正常脈的至數是一息四、五至之間。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遲脈。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都是數脈。按計時法算,每分鐘脈動50次以下為遲脈,正常的至數每分鐘60~90次,若超過正常脈的至數則為數脈。小兒脈的至數當另論。

對至數變化的分析,一般認為,數脈主熱,遲脈主寒。但是,這只是“遲數”二脈最一般的診斷意義。實踐證明,遲、數二脈對分析病證的寒、熱確有很大實用價值。除此之外,脈的至數變化還有更廣泛的意義。比如,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病變以及痛證、痰證、飲證等,都可透過脈的至數變化提供診斷依據。特別是“脈症不符”的情況下,對至數變化的分析尤其重要。如《傷寒論》第二百一十三條說:“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慾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此條所論,其脈遲,非虛非寒,乃陽明腑實熱證。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分析脈遲的成因,不能認為是“脈證不符”。因實熱壅結於裡,氣血阻滯,陽氣受遏,也可導致脈遲。因此,可用大承氣湯攻下實熱,蕩除燥結。這說明,中醫對脈的“至數”變化有獨特的認識方法,必須辨明成因、性質、病位、所主病證及其相互關係,綜合分析病理機制,才能充分體現至數變化的診斷意義。再如促脈,其實質,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又出現“時一止”的變化,表明“陽盛及陰”或“熱極傷陰”,這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認識方法。由此說明,雖然脈的至數只是心臟的搏動次數,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脈的至數變化具有非常廣泛的診斷意義。因此,對至數變化的分析,既要體現中醫理論的指導作用,又要兼顧至數變化的實質是心臟搏動次數的變化,二者結合起來,更能體現至數變化的診斷意義。

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一)

3、辨別和分析反映脈體大小的脈象

反映脈體大小的脈象分三類:一是正常脈體,二是洪脈,三是細脈。臨診所能觸及的脈體大小,不外乎這三類。其他脈象若以脈體“大”或脈體“細”為構成條件,都是相兼脈。比如,“虛脈”是脈體“大”再兼“遲、空、軟”等條件。“微脈”是脈體“細”再兼“軟”。

脈體大小的辨別,以正常脈體為依據。若比正常脈體“大”,都是洪脈。若比正常脈體“小”,都是細脈。正常脈體的標準因人而異,可參考劃分“五部”的方法確定。詳見第六章,不另重複。

對脈體大小的分析,一般認為,洪脈主實主熱,細脈主虛。其實,這是洪細二脈主病的一般規律。除此之外,這兩種脈象都有非常廣泛的診斷意義。比如洪脈,《脈學闡微》說:“若病後久虛,或虛勞失血而現此脈,為陽盛陰竭之兇象。”此脈象雖為洪脈,絕不是主實,可以肯定是“胃氣已絕”的真髒脈,不然的話,則未必是“陽盛陰竭之兇象”。這說明,對洪細二脈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論。必須結合兼脈和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確定為常用脈象,就是對洪脈及其主病性質進行綜合分析的一個方面。因此,在洪脈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辨別虛實,不能認為洪脈都主實證。

《傷寒雜病論》對脈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種方法。其方法是將脈、病、症、治並舉,綜合在一起,辨脈辨症與辨證密切結合,進行全面分析,並將脈診靈活機動地用於診療實踐。這是最能體現脈診診斷作用的重要方法。

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一)

4、辨別和分析脈的流利程度

滑、澀二脈是反映脈流利程度的脈象。脈的流利程度分三類: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二是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脈。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澀脈。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滑脈和澀脈,則是脈的流利程度發生了變化。因此,可以根據正常脈的綜合表現,體會正常流利程度的脈形,為辨別滑、澀二脈積累經驗,提供依據。

滑澀二脈的辨別方法很難掌握。這是因為,脈的流利程度,要根據脈的多方面變化來判斷。但是,其目的,並不是診察脈的其他變化,而是專門針對脈的流利程度。因此,辨別滑澀二脈比較困難。其關鍵技術是,將指目按在寸口脈的脊部,細心體察脈管內血液執行的流利程度,然後,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變化綜合體會。若脈管內的血液執行滑利,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則為滑脈。若執行艱澀,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則為澀脈。脈的流利程度沒有具體指標,只難根據正常脈的綜合表現反覆體會,因此,必須加強基本功練習,多積累診察正常脈流利程度的經驗,才能準確辨別滑脈和澀脈。

對滑澀二脈的分析,一般認為,滑脈與澀脈是相對的,性質正相反。但是,其所主病證和診斷意義,不能拘泥“相對”或“正相反”的形式。有些脈書習慣用“相對”或“相反”的形式論述脈象及其主病,其實,這種作法便於區分脈形和性質,卻不能準確表達脈象的診斷意義。並且,若拘泥這種形式,則使機動靈活的脈法變得呆板僵化,不利於發揮脈診的重要作用。比如,主病的滑脈多屬實邪為患,但澀脈的主病則有虛、實之分,不能因為滑脈主“實”而認為澀脈必然主“虛”。並且,滑脈的主病,也未必都是主實證。所以,對滑澀二脈所主病證的分析,必須根據脈的流利程度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版權宣告:以上內容轉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