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上帝住著的城市——以色列海法,她足夠的包容和豁達

和人聊起以色列甚至任何其他國家的話題,大家都很容易用一個陳述句就試圖完整地解釋。但就它的小體量來看,以色列實在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國家:在這裡,既有荒漠又有山林,各種神奇的地貌濃縮於此,似乎為了強調這塊聖地的重要性。極端虔誠的宗教修行與開放自由的現代生活雜糅於一處,但相當程度上又沒有相融,就像相距僅六十公里的耶路撒冷及特拉維夫,一個為三教聖地,一個為中東基都,比廣州和東莞離得都近。

一個被上帝住著的城市——以色列海法,她足夠的包容和豁達

海法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有人說,海法得名於古語單詞hai-po(意為住在這裡的意思),認為上帝就住在這座城市。這給海法賦予了一種神聖的色彩。是以色列海港與工商業城市,氣候溫和宜人。眼前的海法,是獨特開放的,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在這裡和平共處,街邊矗立的指示牌全部用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文標誌,傳達出它的包容與豁達。海法獨特的半山半海構造,註定了她是一座階梯狀排列的城市。

一個被上帝住著的城市——以色列海法,她足夠的包容和豁達

海法在特拉維夫人的眼裡就是上海人眼裡的天津。海法有幾個基本的景點,巴哈依花園算是一個,天主教堂是另一個。除此以外,就是德國殖民地了。當年德國基督徒為了能夠在宗教聖地佔有一席之地,在現在的以色列各個地方一共建造了八個殖民地。海法的德國殖民地就在巴哈依花園的前面。順著山勢而上,和巴哈依花園連在一起,形成了海法壯觀的臨海坡道。當年德國殖民地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所謂的殖民地景觀不過是當年留下來的這些房子。

一個被上帝住著的城市——以色列海法,她足夠的包容和豁達

住在這裡的德國人在二戰期間同情納粹,二戰以後,英國人統治了海法,把這些德國人從這裡驅逐出去了。德國殖民地所在的地方留下了幾十棟非常精美的的房子。在英國人走了以後,這些房子交給以色列政府,政府把它們用作猶太新移民的公房。但是因為維護不善,這些房子漸漸變成了沒人願意住的危房,很長時間一直沒有人問津。這些年,有投資者看中了德國殖民地的重要位置,把房子買下來重新裝修,改裝成餐飲娛樂場所。

一個被上帝住著的城市——以色列海法,她足夠的包容和豁達

如今的德國殖民地成了高檔消費的去處。至今還能看到有些房子處於破敗之中。從德國殖民地轉一圈,還真有逛天津五大道的感覺。稍微經過修整,這些老房子就又威風起來了。我覺得真正好看的海灘是在海法。雖然這些海灘沒有特拉維夫的海灘那麼寬闊,但是因為大海在這裡拐了彎,而且出出進進的,所以被自然地分割成很多小海灘,每個海灘都有自己的特點,沿著大海漫步,走上幾個小時也不覺得單調。加上來這裡玩的人比較少,特別是冬天,自己一個人在沙灘上隨意行走,傾聽海浪的生硬,一切人間煩惱彷彿隔世。

一個被上帝住著的城市——以色列海法,她足夠的包容和豁達

海發山上的市區道路極其乾淨,但是卻看不到清潔工的大掃帚,也見不到來來往往的灑水車。或許你會納悶這裡海法是不是以色列的創衛標兵啊。海法的旅遊中心就在德國殖民地靠近巴哈依花園的第一家房子裡。其實呢,海法也並非“一塵不染”,海法也有髒的角落…… 就在海法灣沿岸一代,有很多破舊的建築,路面也比較殘破,好像整個城市的塵土和垃圾都從山上滾到下面來了。這裡多數是阿拉伯人比較集中的社群。海法的阿拉伯人和耶路撒冷的不太一樣,主要是基督徒。

一個被上帝住著的城市——以色列海法,她足夠的包容和豁達

在歷史上和猶太人和睦相處,並沒有什麼矛盾。只是後來巴以衝突,這些阿拉伯基督徒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穆斯林不拿他們當自己人,猶太人又對他們信不過。即使如此,海法的阿拉伯飯館裡面也還是坐滿了猶太人。總的來說,不管信仰什麼教,到了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段,周圍環境自然要差得多。或許是因為政府再這些地方投資相對較少,但是阿拉伯人總體上比較喜歡花錢把自己家裡收拾得很好,對於公共場所的衛生和設施卻不太願意投資,即使政府提供各種減稅的優惠措施,也很難說服她們把錢花在公告開支上。

一個被上帝住著的城市——以色列海法,她足夠的包容和豁達

這裡的人看上去自由散漫,並不高大的建築中也透著似曾相識的生活味道。這裡道路兩旁,柑橘樹隨處可見,黃橙橙的柑橘隨意掛在枝頭,卻是別樣的情趣。街區幾乎所有的花木地步都採用了以色列人引以為豪的滴灌系統。不小小看這些不起眼的管道,正是它們,灌通了極端缺水的“留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將荒漠改造成綠洲,撐起了現代以色列的脊樑。如果一個地方讓你明確地感受到安寧,忘記瑣碎的日常,那麼它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好的目的地,而這種安寧效應將在日出及日落時分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