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探索走向強國的道路

《走向共和》——探索走向強國的道路

十六年前,由張黎執導的一部空前高質量的歷史正劇《走向共和》在央視播出,聚焦的是晚清末年到民國初年的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電視劇畢竟不是歷史,不能說真的照搬了歷史的全域性,但刻畫出了一條讓觀眾可以清晰琢磨的,呼應歷史程序的主線。劇情可算三大部分,甲午戰事前後到戊戌失敗,辛丑危機到袁世凱練兵求變,企圖立憲到辛亥進入民國。李鴻章、慈禧、張之洞、袁世凱、孫中山等次第出場,導演相對客觀的描述歷史,透過事件演義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不帶有個人的好惡。

《走向共和》——探索走向強國的道路

該劇從李鴻章辦海防捐開始,指出當時朝廷財政的窘迫。李鴻章這一辦法名義上是為了加強北洋水師建設,其實是為了滿足慈禧修頤和園。可切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李鴻章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光緒有自強的表現,希望招攬人才,可用人觀念還是不切實際。客觀地說,康有為確實不算實用型人才,主要是思想先鋒,誇誇其談而已,但確實影響了不少人,電視劇採取先揚後抑,對他頗有貶低色彩。

《走向共和》——探索走向強國的道路

袁世凱、張之洞這些舊派朝廷重臣是傾向於改革的,包括慈禧也不排斥洋務運動。庚子年再次主張對八國聯軍宣戰,慈禧其實是明白那些義和團拳民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只能夠充當打擊洋人的炮灰,而不給朝廷添亂。好些事情不能簡單定義對和錯,歸根結底都因為當時對外面的世界瞭解不深,所以改革開放是每一個國家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必須做的事,固步自封只能導致一個王朝的沒落和人民夜郎自大的心理。

《走向共和》——探索走向強國的道路

《走向共和》透過對革命黨人發奮圖強的描述演出了這一條道路的艱辛和曲折,許許多多的人都經歷很多的迷惘和錯誤,這的確是一條不斷摸索出來的道路。如果沒有一批批有理想的人各種思想的碰撞,就不會有今天的收穫,這是一段無法忘懷的歷史,也能不斷給後人提供前行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