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有“七國之亂”,為何沒有“七國復辟”?

七國之亂的起因就是漢景帝的的“偉大”政策,也取決於一個絕世“天才”晁錯。先說一下他“天才”到想讓皇上為自己擋刀子,還想借皇上這把刀殺人!也真是“天才”。

在七國之亂爆發時,西漢在位皇帝是漢景帝,而直接導致七國之亂髮生的導火索,便是當時擔任御史大夫的晁錯提出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的建言,於是在漢景帝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便採納了晁錯,後來所呈上的《削藩冊》,先後下詔削奪了楚國、趙國等諸侯國的封地。要知道,削奪封地也就意味著諸侯王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沒有了實權,更進一步來說的話,那就是侵犯了當時各位諸侯王的既得利益。

西漢有“七國之亂”,為何沒有“七國復辟”?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的那些被削奪封地的諸侯王當中,自然會有人忍不住站出來搞事情。在被削奪封地之後不久,吳王劉濞便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親的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除了被削奪了既得利,叛亂的七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的抱團,主要源自於劉邦以來混亂的封王政策。劉邦在入主關中建立西漢王朝之後,為了加強有功之臣,便大肆封王,除了自家劉氏皇族進行封王,還封了很多異姓王。但是在經歷了各種戰亂後,劉邦便收回了所有之前封過的異姓王的封地,並且留下了異性絕不封王的祖訓。

西漢有“七國之亂”,為何沒有“七國復辟”?

所以在劉邦去世之前,分散在各地的諸侯王,基本上都是劉氏皇族。讓劉邦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後強勢的呂后又站了出來,她不僅大權獨攬,而且還大肆的封賞她的孃家人為諸侯王,因此在呂后干政的那段日子裡又出了大量的呂姓諸侯王。而且這種局面一直到漢文帝劉恆登基之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劉恆在他稱帝之後手中並沒有很大的實權,所以也沒有足夠的能量,立刻調整當時的諸侯王局勢,而也正因為劉恆是庶子,所以當時由劉邦所分封的那些諸侯王大部分跟劉恆都不是直系血親,只是屬於不同的分支,因此便不會跟劉恆一條心。而且在漢文帝當政時期,也出現了很多諸侯王叛亂的事件,只是都沒有七國之亂的規模大而已。漢文帝透過平定叛亂,削弱,甚至是徹底剷除了一些諸侯王的勢力,讓權力和地盤有了新一輪的洗牌。即便如此,那些選擇明哲保身的諸侯王們對劉恆而言,在政治上仍然是不夠可靠的。

西漢有“七國之亂”,為何沒有“七國復辟”?

而等到漢景帝登基之後,各地諸侯王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大,大到甚至連天子的話都可以不聽或者軍力和財富都可以跟朝廷相抗衡的程度,而這便是漢景帝的父親,沒有能夠收拾好的爛攤子。那些諸侯王在政治方面必然也是有著自己的野心,只是由於他們當時各自為政,互相提防,並沒有實現報團,所以便呈現出了一種相安無事的局面,而等到他們的既得利益一起被剝奪的時候,為了爭奪失去的利益,他們自然便能夠幸運做的抱團起兵反叛。面對來勢洶洶的七國聯軍,原本下了極大削藩決心的漢景帝也慌神了,於是他便向大臣們詢問對策。

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並且由他來坐鎮京城,要知道,御駕親征並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漢景帝並沒有立刻採納晁錯的建議。漢景帝在照見曾經在吳國當過丞相的袁昂時,便向漢景帝獻策,讓他殺掉晁錯以滿足七國聯軍所提出的清君側的要求,然而沒想到的是,漢景帝還就真的採納了袁昂的建議腰斬了晁錯,但結果卻是並沒有讓七國聯軍停下反叛的腳步,甚至其為諸侯王全都恥笑漢景帝軟弱無能。

西漢有“七國之亂”,為何沒有“七國復辟”?

漢景帝才知道自己走錯了一步棋,並且下定決心要出兵平叛,於是便派遣太尉周亞夫率領36位將軍以及朝廷大軍分別去抵禦分散開來的七國叛軍,最終朝廷大軍先是擊敗了吳楚聯軍,而後又平定了齊趙等各個諸侯國,這場歷時兩個多月的叛亂,終於以漢景帝劉啟和朝廷的勝利而告終。叛亂平定之時,直接領導叛亂的七位諸侯王全部被殺,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了僅儲存楚國而另立了新的諸侯王之外,其餘的六個諸侯國全部被廢,諸侯國的封地也全部收歸按朝廷所有。

三家叛亂的七國,最終僅有楚國得以保留,而另立的新王流裡跟之前叛亂的楚王劉戊還不是直系血親,那麼自然也就不存在為劉戊報仇雪恨之事了,既然如此,七國復辟自然便是不可能出現。